在《关于获取知识》这一章节中,提到了教师应当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关于学习,可以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两种。所谓机械学习,就是死记硬背,越笨的孩子越喜欢死记硬背,他们从死记硬背中获得成就感。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如何让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从而有利于获取知识呢?
用疑问激发求知的愿望。疑问的关键是在学生那里产生疑问,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提出问题,并且让这个问题成为学生的问题。教学时要注意激发积极性,这里的积极性是深层的积极性,不是表面的积极性。表面的积极性用背诵代替了思考,学习时要注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知识本身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发孩子深层思考。
当孩子有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他们就会有高度的注意力,再加上知识本身的吸引,就能更容易激发他们深层思考。而高度的注意力源自疑问,问题能够触发孩子原有的经验,使原有经验重新编码变成新知识的过程。但这里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已有的经验,另一个是有效的问题指向,这两个条件可以使得原有经验面临着重新整理的挑战与契机。
如何才能引起学生产生疑问?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知道,哪些地方要讲,哪些东西留着不要讲完。这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孩子已有经验就是浪漫期,而一个好的问题,能促使孩子原有经验重新排序重组,把它原有的知识结构化,即新知识,在结构化过程中,本来有的要提取,没有的知识要补充进去,与旧知识联系起来。魏老师指出,提出问题始终是最难的两个要点:问题要根据要掌握的概念来设计,要有指向性,要针对大概念。魏老师用文言文为例,告诉我们如何针对大概念来进行设计。
魏老师指出本章节的核心问题,就是在智力活动中,如何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或者说,如何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并将注意力引向智力领域,引向要解决的问题本身。这就需要不断增加合宜的智力挑战,要以合宜的方式对智力进行有益的刺激,以促进思考,通过这种思考不断发展智力。第二套大纲是为第一套大纲而进行的铺垫,而第一套大纲则是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即形成新的经验,那么在这二者之间应该有一桥梁,这个桥梁就是教材或材料中的一些特殊区域,有时候需要教师制造这样的区域。一些矛盾交错,能够引出深刻的问题的地方,这些问题会形成一种深刻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就有助于形成新的经验,即掌握第一套大纲,这些矛盾交错的地方,就是敏锐的教师要重点找出来的地方,即交集点。教师教学中要抓住交集点来设计问题,要明确我打算教什么,打算在怎样的情境中教,要使用怎样的刺激,找准矛盾冲突点,最后让孩子自己建构起精彩的观念。
让课堂充满挑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时间的训练以后,力争能够达到思维的训练有素,这是要努力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