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贫穷的本质一书的第五章的最后一小节家庭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农村的家庭夫妻在不同的地上种地,人们发现丈夫所种的地往往占大头,家里的劳动力和化肥主要集中于丈夫那块地上,然而事实上,只要人们愿意把化肥适当匀出来一部分用于妻子的那块地上,可以使整体的收益增加6%。
我想这个故事给我带来一个的启发就是,人们常说的公平公正性,在男人得到充足的化肥甚至可能有很大盈余的情况下,女人作为妻子并没有得到更多反而是缺失的,这是典型的资源分配不公的结果,而这种缺失却是相对于整个家庭而言的,并非针对某一个个体,我觉得更唯有趣的是(文章并没有指出这一点)它背后的原因,在我看来,这并非是歧视女性,反而是在保护整个家庭的收入,只不过量化得不够精细,因为男性的体力更好,生产力更强,粮食产出更高,所以往往资源理所当然优先分配给男人,甚至会分配过多以确保收成,这样的话就不足为奇了。
这里面还会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极其精细化和量化往往需要科学来作为支撑,事实上这也是科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具体表现,那么这自然会要求农耕者最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最起码能接受相关的科学知识和专家建议,然而在极其穷困的地区,这是很糟糕的情况,大家的文化水平不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可能会很固执,不会轻易做出改变,这需要政府不仅是外派技术人员去那些最为穷困的地区,最有效的办法是说服当地的有威望有当地文化背景的人,让他们身先士卒,能够达到以身示范的良好效果。
另外一个更为严峻的事实,就是穷国可能很难诞生科学,因为穷人没有试错成本,一旦犯错那很可能就是灭顶之灾,而科学恰恰相反,就是前面试错99次,后面对一次就可能是超高收益。就拿化肥的过度使用来说,人们可能会说少用一点不就好了,这是建立在你已经知道这是正确的前提下,而对于穷困地区的人们他们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他们不能轻易做尝试,尝试失败就是毁灭的边缘。
我个人觉得一个不错的提案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知识及建立当地的数据库,后者为各行各业做决策提供参考,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比如说慈善机构可以委派科研团队去贫穷地区做相关的土壤,农作物,化肥的实验,通过成千上百次的实验去建立数据库,为以后人们的种植做出参考,而互联网可以极为方便地提供这些信息,而不是利用大数据去做定点定时杀熟这种无聊的内卷式的剥削,说白了软件相对于硬件除了可操作性强之外,最强的一个作用就是优化,竭尽所能提高效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