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的时候,充盈内心,在这个时候我喜欢记录一天的所见所想。
今天和同事无意间聊起她的孩子,正上初中二年级,特别喜欢看小说,各种各类的书籍堆满了整个房间,我说那没什么啊,可以丰富孩子的写作能力,同事却说她特别愁,不知所措,因为只要推门进入孩子房间时,总能看见孩子惊慌失措的把小说往柜子里塞,她教育过孩子好几次,要以学习为主,要多看文学著作,少看其他小说,但孩子总是不听,为此还闹了好几次矛盾,惹的孩子不喜欢这个爱唠叨的妈。
她说有一次女儿问她"海子"是谁?她回答记不清,女儿接着问她"那你知道海子有哪些名言"?她又回答不知道,女儿振振有词的说出了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接着又说海子这首诗就自杀了,她听到后急切的说,那有什么好,都自杀了,女儿一听急眼了,说道"和你简直不能聊天",就这样,和女儿之间有了说不清的,摸不透的距离……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相信很多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多多少少会有些距离,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担心他们去触碰到自己担心的禁区,以各种理由来阻挡孩子的这种倾向,有些表面上顺从父母,实则依然好奇,受环境和多种因素的影响,青春期的孩子真是父母难以触碰和难以参与其中的一条鸿沟,隐性的是把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越推越远,避而不谈真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教育理论里曾有这样一句话:"想让孩子认识到错误,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去尝试错误",这个方法适用于危害性较小的事件里,当然有些错误我们尝试不起,只能借别人的例子来教育,我也见过很多比较理性的父母,他们敢于直面孩子的青春期,帮他们引导,正确理解和渡过青春期,让他们看到一些很实际的例子,从而避免了不该发生的事发生。
与其担心孩子的成长过程,做父母的大可以和孩子一起,了解孩子的需要,提供适合孩子成长阶段需要的书籍,指点迷津,尊重孩子,不强迫他们,做到"平等对待",且了解孩子的心里动向,心理需求,只有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做父母的才不算"亏欠"孩子,做孩子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胜过于一切防患于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