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做事从容,做人优雅,高效工作,高效学习,总是能轻松的处理各种难题,在问题来临时处变不惊,轻松化解并获得成就。
他们能在不加班的情况下handle一大堆的问题并取得善果,同时有很多的令人生羡的爱好。
他们总是学有余力,他们的单位时间的输出比远高于大部分人。
我们把这类人当做目标和学习的榜样,我们期待自己也能成为那样的模样。
我们辛苦改变却不善终,我们努力,我们不开心。
任何知识,技能的获取都是学习的来,无关天赋,只是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的本质可划分为输入和输出两部分。
很多人喜欢读书,希望通过读书变成智者。
然而读书只是输入的最表层,真正有效的输入是我们对知识的建构。
我们需要从知识点,到知识面,最终构建我们知识的网络。
当我们学习时,我们不断纠结深度和广度,不知哪个才是重点。
知识的获取,输入的前期,我们应该花更多的心思在学习的广度(当然是适当的广度)上。
我们不能只专注于深度,越是触及知识的最底层,越会发现知识的连接。越会看到你所关注的知识点与其它知识有着各种交叉和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会发现该知识点本身是整个知识网络的一部分,越是到达一定深度,越会发现该知识点与其它只是本身的联系。
所以前期不要过度关注知识的深度,而应先解决表层的、容易的那部分。尽可能的丰富自己的知识网。
当知识网建立起来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就会更加复杂、多元,耦合性更高。然后我们再不断探索汲取,接触新的知识,接受碰撞冲击,然后把好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体系中,来保证整个知识网络的健壮。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读了很多书,进步却只是浅显的一点点。
读书本身是知识输入的方式之一,和获得知识点的多少没有绝对必然的联系。读过书,我们需要对输入的内容进行加工、思考、沉淀,最终才会变成我们知识仓库的一部分。
你掌握多少知识不取决于我们记忆和储存的多少,而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及其关联。
知识的输入,要求我们专注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但知识输出要求我们必须分析知识的深层结构,会调用和观察知识之间的联系,不然我们就无法把知识连结组织起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说“书写是最好的思考”,“教是最好的学”。以上都要求我们在现有的知识体系内转换和重构,需要考虑怎样表达清晰,知识的缘由的其它相关知识的缘由和联系。
知识的输出本身就是对知识的操练和二次提取,与知识输入的建构方式不同,这是主动性的,这迫使我们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审视,对现实的问题和情景进行更细微的观察,对自己看不到的盲点进行更全面的完善,让知识不再僵化,而是更具有灵性。
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恰好相反,我们对知识网络进行分解,从知识网到知识面,到具体的知识点,这容易导致我们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我们的目光会偏小,我们能理解,但是缺乏创造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