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兰若共背论语第749天,我们接着学习子张第十九第十章,先恭诵原文: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人民信任,然后才让他们去劳作,否则人民就会以为是虐待自己。君子要先取得别人的信任,然后才去进谏规劝;如果没有取得别人的信任,别人就会以为是在诽谤自己。”
《朱子集注》上说,"信,谓人信之。言事上使下,皆必诚意交孚而后可以有成。"意谓君子使民、事君,都要以信为先。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这一章的主旨讲什么?
这一章主要是讲,无论居上临民,还是居下事君,彼此信任都是非常重要的。子夏所说来自于孔子之教。孔子说过,作为君子,必须“主忠信”,“敬事而信”,“言而有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任用——“信则人任焉”;如果“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因此,信是人际交往的根本,也是治国治民及仕进之道。
古代士人以出仕为自己的使命和理想,而出仕后就要面临对上和对下两种关系:对于君主及长官,要行劝谏之事;对于自己治下的百姓,要尽管理之责。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劳其民”是派任务给人民,君子在位的时候,他会先取得人民的信任,然后才安排任务给老百姓去做。而取得信任,最重要的是爱护人民,他知道你爱护他,你所安排的事情,也都是为了他着想,他不会不愿意,不会觉得你是找他麻烦,他会欢喜去做。
假如不建立信任,“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反而让人民误会是虐待他了。信任是做事情的重要基础,没有先建立好这个信任,你很努力去做,到时候还被人家误会。这也告诉我们,一个在上位者要时时能够体恤人心,人心体恤不到,有时候做一些事被人误解,还适得其反。同样“信而后谏”,如果没有取得领导或者君主的信任,你去劝谏,对方不但不会听,还会认为你是在诽谤他,反而破坏了彼此的关系。由此可见,无论对上对下,信任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根基。
二、信为什么这么重要?三、如何才能做到信?那么,信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首先,“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论语》共38处提到“信”。 民无信不立。信, 是立命之本。对我们的立身处事十分重要。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说:“人类若相互间无信心,我不知还能做得些什么。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试问如何般行进呀?”)孔子认为,人没有“信”,就不成其为人。
其次,“信” 是安民治邦的要道之一。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又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
再次,“信”是“仁”的表现形式。“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为什么这五事行于天下就是仁呢,因为恭、宽、信、敏、惠五事,皆是与人相处之道。一个人言而有信,给人可以依靠的感觉。在儒家的道德体系中,“仁”是灵魂,德是根本,如果说,仁是道德的内容,则信就是形式。
综上所述,“信”是为人不可或缺的品质。人无信不立。袁子正书“唯君子为能信,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故君子重之。”只有君子是能坚守信义,因为一不守信义,那么一生的作为都将被否定唾弃,所以君子非常看重信义。
第三,既然信任对一个人这么重要,我们怎么样建立信呢?如何让别人信任我们呢?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信念,以诚信待人。 “诚”是一个人的根本。待人以诚,就是信义为要。人无信,做事必不长久。张居正说:“君子欲有为于天下,非积诚以感动之,未有能济者也。”(《论语诗说》)要做到这样的诚,内心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明确的生命目标。明代诗人朱舜水说:“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故曰:‘君子诚之为贵’,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舍诚而能行事也。”所以,诚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只有做到内心诚而无欺的人,才是能信人并取信于人的人。
“子贱治单父”讲得就是这个道理,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他治理单父的时候,做到百姓不忍心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三年,他的同学巫马期就去私访了解他治理的情况,刚好到的时候是晚上,结果有个渔夫在捕鱼,把鱼捕起来之后又把鱼放了,巫马期觉得很好奇,就去了解。结果这个渔夫说:我们大人教育我们,假如捕上来的鱼是小鱼,应该让它继续生长,不应该把它捕起来,所以我把鱼都放掉了,巫马期把这个情况回去报告给孔子,孔子听了很欢喜,百姓在夜晚没人在的情况,都依照子贱的教导去做,不忍心违背他的教导。这都是子贱爱民如子之心感召的。
孔子说,即使是足食、足兵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了,也不可以缺少信任、不可以缺少信用。同样的道理,父子、夫妻之间,或者单位同事、上下级之间,朋友之间,信任都是前提。许多事,都取决于当事人之间的信任。彼此信任,交流就顺畅;不信任,就麻烦。信任与否,所求似在对方,但着力却在自己。自己是否真诚,别人是能感受到的。误会自然难免,但究其原因,终是真诚不够;而且消解误会的唯一办法仍在于真诚。《中庸》把诚视为天道,人的全部努力就是去达到至诚。
其次,少说多做。一个人是否能取信于人靠的是自己行为,靠的是时间的积累。自己做人做事坚持以信为原则,时间久了,大家知道你是个可以相信的人了,这时候你再做什么事情,就容易取得信任。子曰:“欲人之信己,则微言而笃行之。笃行之,则用日久;用日久,则事着明;事着明,则有目者莫不见也,有耳者莫不闻也,其可诬乎?”(中论)孔子说:“想让别人信任自己,就应当少说而实干。”其实,取得信任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少说多做,你做出来了,别人看到眼里了,才有可能相信你。平时都不能取信于人,重要时刻怎么让大家相信呢?
再次,要有责任心,一个缺失责任心,不愿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的人,常常会出尔反尔,给人留下“不靠谱”的印象。老子说“君子诚之为贵,夫轻诺必寡信”,老子对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轻易许诺的人必定信用不足。一个人能取得别人的信任,最关键就是他为自己说的话负责。
独处观心念,众中观语言。我们跟别人在一起,不讲无意义的闲话,不挑拨离间别人,不说假话大话,乃至于说话的时候总是非常的柔软,自然而然讲话人家能够信受你。信任一旦产生,它所喷发出来的能量是巨大的。信任一旦失去,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人这一辈子,对很多东西都要负责,但无论需要担起什么责任,请您一定要谨记,首先必须得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因为这是你立存的根本。
总结这一章,重点是一个“信”字,信,从古至今,何其弥足珍贵。一切待人接物之法,虽事有千般,人有万殊,总不离于此。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倘若人人肯反躬实践,则人人皆为君子,世可唐虞。儒家本来就在讲自己的事情,没说过要求别人如何,我们要时时将心比心,处处设身处地。无论对上对下,都要力求圆满。其实,连接两颗心的永远都不是外在的东西,都是来源于心底的信任。人因为信任而靠近,因为失信而远离。
很有幸遇到你,有你的世界真好,谢谢你。
【作者】遇见哲美
【坐标】山东威海
【过去】心理咨询师
【标签】论语践行者与传播者
【我能提供】
每天一句背论语
365天改变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