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焦虑吗?我们已被消费陷阱重重包围,如何才能做到人间清醒?

焦虑吗?我们已被消费陷阱重重包围,如何才能做到人间清醒?

作者: 燕晓悦品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2-11-23 13:15 被阅读0次

    曾几何时,勤俭节约这样的美德竟然被许多人在潜意识里视为一种让人感觉到“丢脸”的陋习,注意,我说的是潜意识。没人会跳出来大声说自己拥有这样的观点。

    但若是大家同时信奉我们需要“不断去尝试新的东西,这样才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精彩”这类的理念时,自然就不可能再去遵循“勤俭节约”这样的美德。

    大家正无意识地进入到一种生活需要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

    一位爱美的女性信奉着“你的形象价值百万”这样的“理念”,她说,只要是放在衣柜里超过一年没穿过的衣服,必须得扔掉。

    因为她得腾出地方来放新买的服饰,而且,她还有一个让人非常“信服”的理由:“女人若自己都不爱自己,还指望别人来爱你吗?”

    形象就等于爱?这明明是完全不能对等的关系,竟然被大批爱美的女性高度认同,她们把大量的金钱花在美容、健身、买衣服包包这一类“为自己投资”的产业里。

    在丹麦心理学教授斯文·布林克曼的《自在人生》中,深度剖析了这一社会现象,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个“认知工具化”的谎言。

    他认为,当今社会被“成功人士”和“幸福产业”合谋,将人们带上了“永无尽头的幸福跑步机”,从此便一直在不断追逐幸福的路上“买买买”。

    或许,人类本性中的“不满足”是让这些“你值得拥有”、“想做就做”之类的广告语得以“深入人心”的原因,但是,“不满足”并非人性的全部。

    斯文指出,我们完全有能力摆脱这种“欲无止境”的生物链,避免在过度的追求中走向反噬与自我毁灭。

    下面,我们一起从心理学的维度,来看看如何让自己在当前纸醉金迷、诱惑众多的消费社会中拥有自控力,找到生命的内核。

    01 警惕掉入“精英主义陷阱”

    何为“精英主义陷阱”?即为富人和特权阶层从自己感知的角度和自身的需求出发,居高临下地评判他人的现状和选择。

    比如开篇提到的“你的形象价值百万”这样一个人人都认为“正确”的观点里,隐藏着一种“居高临下评判他人”的态度和标准。

    这个世界上,能够将“形象”和“价值百万”等同在一起的,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富人和特权阶层,在这个阶层里,不化妆会被视为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但是,若将这个标准视为放之四海皆应如此之时,便会成为“精英主义陷阱”。

    许多人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刚刚够家庭的基本开支,却也在不由自主地追求着这种精英人士的生活方式。

    当然,谁愿意让别人说自己是一个不注重形象的人呢?特别是女人!

    斯文指出,这是社会加速发展的恶果,因为只有刺激了消费,才能促进经济增长,才能让发展的车轮不断地转动起来。

    在消费型社会中,在“贪得无厌”的经济制度里,知足不再是一种美德,而是“陋习”。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说到,人们常常担忧自己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或者,会因为自己的表现过于平庸而遭到社会的不断降级。

    正是因为这种过于害怕失去尊严的心态,导致自己陷入到无尽的焦虑情绪当中,面对“精英主义陷阱”时,无力反驳。

    故而,斯文得出结论:要想摆脱“精英主义陷阱”,人类必须要有更大的决心学会妥协与放弃,学会知足。

    02 我们的幸福,由自己说了算

    让我们失去方向的,还有充斥于耳的各类“成功学”、“幸福课”等一系列的鸡汤文化。

    斯文批驳“成功学”是发展文化的病态产物,而“心灵纯粹”的人,他们的理想人生不需要靠他人定义,而且,也绝非是掌握了金钱、名誉、地位、权力这几样“成功配方”就可简单复制的。

    曾经,中国有一个火遍大江南北的培训机构叫思某达,如今虽已销声匿迹,但一秒哥的徒子徒孙依然活跃。

    我在知乎上看到了这么一条帖子,正好分享出来,与大家共同感受一下啥叫“精英主义陷阱”。

    这位标签为“讲师IP打造”的网友说,一秒哥讲的东西非常“高端”,言外之意,就是一般人学不起,不服气?就拿“钱来砸”!

    果然,这位创二代的父母抱着钱直接就往里跳,砸了十来万,为十三四岁的孩子报了课。

    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理念的指导下,当时花重金为孩子报这门课的家长不在少数。

    这位网友说得比较真实,收获是有的,敢于在大众面前说话了。但是,十来岁的孩子,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来支撑自己的胆量,便会变成“匹夫之勇”。

    最终,真正帮助这位网友成长起来的,是“社会的毒打”。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掉入“精英主义陷阱”的案例,类似的还有很多,很多很多,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细思极恐,谁不是一边掉入陷阱,一边被社会毒打,一边爬起来,然后又跳到另一个陷阱里?

    故而,读这本《自在人生》时,虽然会让人感觉到非常不适,但它打破了社会发展的惯性思维,将这些问题赤裸裸地进行剖析之后,帮助我们向生命“逆向求解”。

    03 主动选择“有节制地生活”

    在美国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的《选择的悖论》中,总结了这么一个研究结果:在生活中拥有更多选择听起来似乎是件好事,但其负面影响也会很快显现。

    比如,我们明明只是想去美容院洗个脸,但却在美导的推荐下,听到了一大堆有关于脸部、身体各个部位的护理项目名称,弄得人眼花缭乱。

    施瓦茨用大量的研究数据来表明,当人们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时,就会出问题。

    他认为,日益暴增的选择是导致西方社会抑郁症相关心理疾病流行的重要因素。过多的选择形成了强烈的精神压迫——不做选择不行,做了选择又害怕犯错。

    斯文借用施瓦茨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提醒大家,唯有“知足常乐”,降低相应的期望值,才能果断地缩小选择的范围,直奔主题,不被其他的声音打扰。

    我们要做的依然是下定决心学会妥协与放弃,学会知足。我们得主动选择有“节制”的生活。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斯文建议我们回归生活的本质,主动寻找一些能够束缚自己的框框,让自己生活在一定的“规矩”里,这样才能去除掉那些扰乱我们思绪的杂音。

    找到了生命的核心,就能明白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其它的,大可不必理会。

    正如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九阳神功口诀:“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04 写在最后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有过度、不足和适中三种状态。其中过度和不足属于两个极端,都是恶行的特征,而理想的美德应取两端之间的“中庸之道”。

    所以,斯文不断地强调:本书提倡的“有节制地生活”并非让大家去奉行禁欲主义或者自我折磨,任何事情都要节制,包括“节制”本身。

    这本《自在人生》主要探寻的是一种既不脱离社会又保持人间清醒的生活方式。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做到“独善其身”并非易事,故而,我们都需要读读它,从中获取智慧与力量。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焦虑吗?我们已被消费陷阱重重包围,如何才能做到人间清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wo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