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伍绮诗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这本书的开篇第一句就有种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但正是这样的悬疑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用中学语文里叙述方式来说,这叫“倒叙”,由果及因。读完此书,心绪难平,算是一个平常家庭的故事,却又引人深思,关于家教,关于婚姻,关于人生……
一、关于家教。
16岁的花季少女却甘愿溺死湖中,这不仅是莉迪亚个人的绝望,更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严重的问题!
玛丽琳和詹姆斯夫妇有三个孩子,却对这三个孩子寄予了不同的爱。这应该是常人都会有的一种想法或看法:在我们看来,获得越多爱的人就会越幸福;或者我们也会想当然地认为我们把越多的爱给予我们所爱之人,他就会幸福。可也有一句话这样说“爱是阳光,没有爱是不行的,但是聚集太多的爱也是会被‘灼伤’的”。
在这三个孩子中,莉迪亚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玛丽琳和詹姆斯几乎把所有爱、所有的注意都放在了她的身上,甚至将自己的梦想也寄托在她身上:母亲想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未成为医生的梦想,父亲也想通过女儿的成长来突破自己性格上的弱点缺陷(二代华裔在美国地位上的种族歧视所造成的性格缺陷),这些使得莉迪亚喘不过气,为了得到母亲的表扬一直做着母亲所期望的事,但最终的压力还是使她绝望,于是最后在一直依靠着、以为理解自己的哥哥内斯上大学后,选择了逃避。与其说是“逃避”,倒不如说是解脱,在小说的最后篇章,莉迪亚战胜了生活中的自己,选择了内心的自己。这经过惹人同情,最终的死亡为她惋惜。如果这次只是溺水并没有死亡,那么莉迪亚之后的生活里一定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吧,一定会有自己的精彩。
再说哥哥内斯和小女儿汉娜。
玛丽琳和詹姆斯在教育上,总是希望孩子去实现自己没实现的愿望,而从未想过孩子们自己有什么想实现的愿望,莉迪亚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父母所愿进行的,于是父母格外关注她,但也只是想让莉迪亚按照他们所想去做,从未考虑过莉迪亚真正喜欢什么。就拿莉迪亚的生日礼物来说,莉迪亚一直想要一条项链,但玛丽琳每年都只会送书给她,好不容易等到詹姆斯送了她项链,却又在吊坠里放上她舞蹈班的照片,多么令人扫兴。
而内斯喜欢航天,开始的每次想要跟詹姆斯表达自己对于航天的兴趣时,詹姆斯却总不屑了解他的乐趣,于是内斯便经常关了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汉娜就更不用说了,总是偷偷收藏莉迪亚的东西,躲在角落,小心翼翼地观察,更是父母忽视的重点对象。
从开始读这个故事起,我们就不难发现玛丽琳、詹姆斯在教育及家庭生活中对孩子们爱的不合理性。
二、关于婚姻。
有句话我们一定都不会陌生,“恋爱和婚姻永远是两码事”。玛丽琳和詹姆斯的故事向我们做着有关恋爱、有关婚姻的无声告白。
恋爱可以一见钟情,玛丽琳可以一时冲动爱上詹姆斯的与众不同,婚姻却需要长相厮守。在玛丽琳和詹姆斯的婚姻中,玛丽琳事业与家庭的矛盾逐渐加重,导致她离家出走,成了这个家庭里悲剧的起点。詹姆斯性格与地位与压力矛盾,使他不断地从“同类人”路易莎寻求慰藉,这也最终导致了这个家庭的又一悲剧。
但从另一方面看,在这整个家庭里,种族、地位、物质、经济、背景、性格等等要素,在生活中不断碰撞、磨合,又怎能不产生矛盾。玛丽琳的妈妈深谙这一点,于是她开始就告诫女儿“应该找一个更像你的”。可一时感情的冲动,直到发现詹姆斯出轨才让她明白了母亲的话,而此时不同的价值追求却也已为婚姻付出了代价。
三、关于人生的意义。
玛丽琳认为成为医生才是所谓的成功,可却在家庭与事业中选择了前者。詹姆斯则一直活在“努力合群”中,为了“合群”憋屈了一生。不同的种族,卑微的社会地位使他明明成功(做教授、跟白人结婚),而因为自己心里有阴影却从不肯承认。莉迪亚则始终活在父母的人生中,一直为父母而活,找寻不到灵魂归宿,终将崩溃,注定死亡。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封面上这句醒目的话好像是答案。伍绮诗终此一书,用这样一句话向你告白:人活着,是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婚姻中,找个志同道合的爱人帮助你找到真正的自己;有了孩子,你们得一起帮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2017/02/10
读书打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