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又一次的拖延,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与别人的差距就是这样拉开的。如果很多事你在第一时间就去做了,没有拖延,没有浪费时间,现在的你会在哪里?
这样的话是不是有所触动,心里浮现出一幕又一幕因为拖延导致焦虑、错过机会、对自我否定,是不是无数次心里已经下定决心,不再拖延。然……并……没有。
雄心壮志,斗志昂扬的一天开始了,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不在拖延。早上想着还有中午,中午想着要休息才有力量,午休了要刷下朋友圈,生怕错过每一个点赞,下午过了还有晚上,到了晚上,困了,身体比啥都重要,明天早点起来做,明天昨天的重复,“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这样的想法熟悉吧,这样的一天经常发生吗?
“拖延症,意为将之前的事情放置到明天”。他算不上什么正儿八经的病症,医院里也没有专门治疗他的科室,可他却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人们。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就掉进了拖延症的漩涡,如何诊断是否患了拖延症,那就看看你是否反复纠结在这样的行为模式中。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
拖延的人到底拿这些时间做了什么?拖延的人总喜欢把最重要的是无限往后拖,在上班时做一些无关紧要,甚至是没有用的琐事.拖延思维其实就是一种心理上开小差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回避紧迫而重要的事情的方式。
拖延还分类型?
1、工作型拖延 接到一项工作任务,做到一半就坚持不下去了,草草收场。
2、学习型拖延 学习型拖延比较复杂,他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不固定,可能是在家里,也可能是在学校,或是在工作场所。比如你想学习英语口语,买了一堆书,找了一堆资料,可真的要开始学了却觉得很乏味,没了兴趣,总想着还有其他很多事没做,以后再学吧。
3、瞎忙型拖延 很多人总抱怨没时间吃饭、没时间睡觉、没时间娱乐,只恨自己分身乏术。可实际上。那些重要的早该完成的事,不知道被抛到了哪里。
4、被动型拖延 想与每个人都融洽相处,不愿意得罪任何人,有时为了避免反对意见,在他人面前唯唯诺诺,放弃自己的观点和权利。怕你影响同事关系,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明明自己的事情已经做不完了还要帮着别人。不是自己想拖延。却也被动地变成了拖延的人。
5、侥幸型拖延 明知道某习惯不好,某种行为可能带来麻烦,却还是心存侥幸。身体上有小毛病,总觉得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于是就拖着不去医院。很容易小病酿成大病,后悔不已。
6、苛求型拖延 对很多事挑剔万分苛求达到最理想的状态,稍微有点瑕疵就忍受不了全盘否定,卷土重来。努力做到最好,无可厚非,但如果吹毛求疵,那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
怎么办?我中了。
中了五百万吗?
不是,不看不知道,一看这不就是我。
读书时,你以为青春永驻,岁月很长,该学的东西没有学会,该看的书也没有翻开,等到毕业了,没有一技傍身,找不到工作时才知道,“时间都去哪了”。工作时,以为时间还多,精力还够,将大把的时间用在微信、八卦,白天的事拖到晚上,晚上的事拖到明天。直到截止日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敷衍了事交了差,遭到一通狠批,才知道什么叫做悲催。难受时,以为自己年轻,灾呀病啊,不会找上你,等到病了才去医院。才知道什么叫做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淡定还有救吗?
方法有很多,你敢尝试吗?
你敢和懒惰抗衡吗?你敢和完美主义说滚一边去吗?你敢于自律吗?你能不被琐事困扰吗?我知道深受困扰,雄心勃勃的你,一定做好了准备。
认知:完成胜过完美
让借口见鬼去吧。
列清单,找出反复拖延让你苦恼。一次只做一件,做好及时给予奖励,或者公之于众。获得内在的激励和外界肯定的力量。
目标分解到简单易完成,小目标日积月累,大目标就实现了。
先完成,先完成,先完成。
行动:只需要每次往前一点点
五分钟起飞法:不管其它分心的事情,也不管有没有心情,先把这件事情做五分钟。
番茄钟:专注于事件中25分钟,五分钟休息处理杂事。让自己保持专注。
同伴力量:生命影响生命,用影响力来促使行动。抱团打卡相互激励。
马克·吐温曾说:“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这就是养成自觉习惯的黄金定律。”
当然,你或许还知道很多方法。然知道与做到之间的差距就在于,你是否行动,你是否一直在行动,你是否一直在正确的行动?
没有标准答案,在你的行动中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别再说:你知道。告诉我,在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