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一些文章会提起“独立”这个词,尤其还喜欢谈到女人的独立,仿佛女权主义被提到公众视野之后,“独立”也成为了一种周身闪耀金光的圣物,备受推崇。
女人真正的“独立”职场打拼近十年,三十几岁事业遭遇瓶颈期,索性暂时回归家庭相夫教子的我,也一度成为“独立”这个词的轰炸对象,被周遭的人误解为老公经济雄厚,只需坐享其成的“阔太太”,“依赖”仿佛瞬间成了我的代名词,一贯独立的我,只因没了工作就不“独立”了,是我万万不曾想到的。
虽然从未否定“独立”的价值,而正因有了上述经历,使我更想表达一种纵观世间的悲悯,“独立”是必要的,但它既不容易,更谈不上绝对。因此,个人觉得将“独立”神话为信仰,供人膜拜是可笑的;它更不必肩负舆论,成为直指女性群体的利器。
中国女性的独立也是近百年才刚刚成为常态的,因而它不乏狂热激进的推崇者也在情理之中。但我们是否在这整场文化推演中忽略了女性的真情实感呢?说到底,独立是女性为寻求精神与肉体的自由而必须承担和付出的“代价”,无论是追求心仪的爱情,理想的婚姻,还是完美的物质或丰盛的人生,独立是作为交换条件而存在的。它既不光鲜,也并不像一些人标榜的那样充满正面的、欢愉的色彩。
比如我的家庭生活,它当然不乏许许多多温馨的育儿时光、在路上的旅行时光,但这同时也是充实而富于挑战、辛苦又忙碌的。育儿过程中的辛酸和种种的矛盾纠结不确定,要承受的压力甚至要比职场女性来自企业和工作的压力大得多。
因此,至少,独立并不是随便说说的美好形容词,也不仅仅是众人称羡的职位和年薪,独立是苦痛的,是责任、压力伴随着勇气而生出的强大的自尊,它正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和金钱、权利、地位、名誉都没有直接的关联,它坚定的存在于那些需要它的人的内心,而不是挂在某些人的嘴上。
越来越多的人谈论独立,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里,人们谈论的其实是“经济独立”而已。作为女人,在经济社会里能够经济独立,自然是非常必要的,但经济独立就能代表一切了吗?就能证明她在这个社会中的真实价值吗?还远远不够。
女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方面的,有些优秀的女人能够成功的扮演多种社会角色而游刃有余,但也有一些女人(比如像我),更擅长扮演这众多角色中的某些而非全部,当一个女人因为工作杰出而无法兼顾家庭、抑或一个女人因为家庭需要暂时退出职业舞台的时候,我们以什么作为评价一个女人是否独立的标准呢?经济是否独立吗?这显然仍是不够的。
如果想延续这一话题,我们不得不提到“人格独立”,人在世间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无法两全的,尤其女人,一旦进入育龄,就不再享有和男人一样的仅为自己而活的权利了。幼小的生命嗷嗷待哺,需要的是母亲,女人势必在经济世界中渐趋劣势,当然,她也可以选择另一条路,那家庭生活便与她无缘了。
每个女人都期待自己可以变得更强大,希望自己可以像书中描述的那样:“四个孩子的妈妈,照样考哈佛”。然而这种成功案例,毕竟只是少数。况且个中滋味,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最清楚。六六也说“女不强大天不容”,堪称全能女人的典范,但有多少女人能靠在家写字维生,终究也是传奇。
女人的独立并非易事,而我们的社会又赋予每一个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于是矛盾就来了,分歧产生了,五花八门的言论应运而生。但说到底,无论女人自己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路走下去,都必然是艰辛的。真正有价值和值得期许的,是我们的社会最终能够拥有足够的包容度,终有一天开拓出更适合女性发展,并能令她们兼顾工作与家庭的职场环境,而不是远远的看着,高高在上的站在评判者的位置,贸然评断某些孩儿妈是靠老公养着,又挑剔某些女白领当了高管就对孩子不闻不问之类。
想起小时候,记得那时候妈妈在厂里上班,还可以偶尔把我寄存在单位的托儿所里,单位还有那种传统的澡堂给下班的工人淋浴,现在的职场呢?女性回家生育不到半年,公司可能就把她从企业名册中剔除掉了。
那么独立到底有多重要,它只关乎于我们内心的感觉。永远不要为了让他人给予自己高评价,而用独立这个看来高大上的词汇捆绑自己,在社会中孤独前行的每一位女性,我们短时期对于家人、老公甚或好朋友的依赖都再正常不过,相反,为了经济独立而忽略了陪伴孩子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请不要因为想要做个“独立成熟的大女人”,就用世俗传统逼自己向现实就范。想做什么就去做,从不委屈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无论是离不开孩子的妈妈,还是渴望事业的精英,站在生命的任何一种舞台之上,只要曾经真心的为更好的生活努力过、付出过,都可谓是独立的。
……
人格的独立才是女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对于拥有独立人格的每个女人来说,经济独立都只是迟早的事。唯一需要记得的是:追随自己的内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