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槟榔产业正不断保持高速发展,而槟榔加工业作为湖南湘潭当地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无论是其加工技术还是产业规模,都可以看出其在湖南当地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现如今,槟榔早已经成为了湘潭的标志性物品之一。近几年,学术界也纷纷对湘潭的槟榔产业进行相关理论研究。湘潭具有历史悠久、独特的槟榔文化,滋生了槟榔加工业的产生并影响其发展。那么,槟榔如此的地域文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4937890/3a43e192e2ef8c16.jpg)
到过湖南的人都应该知道槟榔,甚至可以说,湖南湘潭是吃槟榔风气最盛的地区,同时也是槟榔产业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在湖南,槟榔专卖店、售卖槟榔的便利店、超市等几乎随处可见,除此以外还有杂货店、超市、报刊亭以及饭店等等都有槟榔出售。
槟榔文化积淀已久,湘潭加工制作槟榔已经有400年历史,可能始于元末清初湘潭人嚼食槟榔以防治瘟疫,或者始于在湘潭这个较大的药材集散地的药商嚼食槟榔的习惯。光绪年间《湘潭县志》如此描述当时湘潭城槟榔行业的景况:“城市街衢三重......里三百步,率五步一桌子卖之,台面相向,计每桌日得百钱之利”。槟榔在湘潭作为一种食品,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据《湘潭市志》记载:明末清初,湖广总督何腾蛟与李闯王夫人及其部将联合抗清。由于督师的将帅不团结,削弱了抗清力量,何腾蛟为了解决矛盾,带领人马从衡阳来到湘潭,与清军相遇。时值顺治六年(公元1650年初清握金亲王因湘潭人民助何抗清,下令屠城九日,杀得湘潭尸横遍地,所剩户不上三四十,人不满百口。其时有安徽程姓商人来潭,得老僧以嚼槟榔避秽收白骨净域之法,才得以解除瘟疫之害,重整家园。嚼食槟榔的习惯由此延续并发展而来。从此,湘潭人与槟榔结下了不解之缘。
槟榔摊遍布大街小巷。历史上槟榔制作以家庭作坊加工,少量制作的生产方式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出现以现代技术生产包装的大规模生产的槟榔企业,机械包装制品渐渐胜过手工包装,占据市场主体,而且湘潭槟榔逐渐渗透到湖南省内其他地区乃至国内其他城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