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加陌生人好友的习惯,单纯因为不喜欢既定的生活模式被打乱。直到有一个我信赖的朋友告诉我,应该以温和而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络生活,我才又开通了加友渠道。这之后,我遇见过一些奇葩的人和事,令我感慨万端。
和众多朋友一样,我遇见过广告商,不打招呼邀请进群的,索要点赞投票的,不一而足,烦不胜烦。但有两个人给我留下奇怪的印象,让我深深感觉冰冷的屏幕背后,有一颗滚烫而孤独的心灵,再也不敢随意造次于云端。
一个网名很好听的群友加了我,每天早晨准时提醒我吃早点,给我唱歌,而且歌声优美,发来自己的诗文交流,情感细腻。我不知道她何以如此热情,虽有那么一点冒昧,但温暖良善是实在,隔着冰冷的屏幕,我收获着陌生的小感动,却从没有主动回复过。
也许是我有些无所适从,也许我的性子太过冷清,不会对人热情,尤其对陌生人。我找不到交流的话题,也实在抽不出多余的时间回报她的温暖的打扰,总之是在她看来,是热脸贴冷屁股。终于有一天她发了一条抱歉的信息,消失在我的朋友圈。当我因为一丝小愧疚回复她时,竟然看到信息发不出去了,我明白我的忽视和冷落伤害了一颗真挚的心。
于是,我不再随意同意陌生朋友的加友邀请,也慎重地对待朋友发来的信息。由于颈椎和眼睛的原因,我很少登微信和qq,总有不能及时回复信息的时候。
有个海阔天空的网友似乎很闲,他自报家门,话题贴切,我也当作无聊时的消遣。和上一个微友一样,他每天发来一段自己手写的心灵絮语,生活窍门,正在读的某本书。看起来此人生活很自律心灵丰富。我会偶尔回复一句,权做生活的调料,增添一点趣味。最近他开始把自己生活的点滴发来,配合几句生活感悟心灵鸡汤,实话实说我有点小烦,工作生活的节奏使我无暇顾及此等虚拟小事件。我不想敷衍他,更不想敷衍自己。
这些微友他们应该有各自身边的朋友,可是他们却选择了和一个陌生的朋友谈心聊天,真的都是精神交流的需要吗?
贾平凹把朋友分成两类,一类是生活关照型,一类是精神交流型。他说,生活关照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所以他认为,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虽然如此,我们依然不断的交朋友。我自认为自己身上没有磁性,吸引不了朋友到来,可是我这两个微友却错误地把我当作精神交流型的朋友,我时常拂他们的意,他们竟然乐此不疲,我却有些不胜其烦。
我想,他们是把我当作他们另外一个自己,并非真的是我能解决或帮助他们,而是他们需要倾诉。其实,我依然觉得,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自己内心的安宁从容。你的世界与别人无关。
于是,我再一次关闭了所有加好友的渠道。生活是自己的,生活是俗世里的你我,谁都概莫能外,把热情和温暖给身边的人,才是能触摸到的温度,看得见的微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