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突然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是因为父亲突然住院,也是因为人类对长寿的本能兴趣。
最近父亲由于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住院了,让我非常的焦虑。知道他糖尿病其实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但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开生活,对他的病情其实并不是很清楚。只知道他最开始是吃药控制,后来打起了胰岛素,近两年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
接到他们的通知时,已经是入院进行治疗了。原计划本是周一要开始做的手术,由于心绞痛被迫第二天就动了手术,而那时我却因为在外出差,并不能及时的赶回去。
好在后来从医生那里知道,去医院去得比较及时,而支架手术也比较成功,让我不禁舒了一口气。但是,后来回想起来,很是后怕,万一没从手术台上下来该怎么办?
今天打开得到,偶然看到了一门关于《怎样健康的活过100岁》的专栏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也很好奇答案是什么,所以毫不犹豫的给父母订了这个课程。
作者叫张遇升,是来自中国最好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医学博士和美国排名第一的公共卫生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硕士。
他的第一课讲得就是长寿的奥秘。
我能想到的长寿无外乎两个原因,第一条是基因好,第二条稍微复杂一些,里面有很多决定因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生活习惯好,包括饮食、运动、作息、是否吸烟喝酒等。从专栏中也验证了这一点。
早在19世纪,科学家们就在丹麦做过了这一实验。当然他们通过出生登记观察了3000多对同卵双胞胎,也就是基因完全相同的双胞胎。这个实验其实非常好验证,就是通过追踪他们的寿命,来归因基因的影响力。
通过长期跟踪的结果得出,“人的寿命大概有25%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是有75%是由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决定的。”
了解了这一点,可以看出人的寿命长短主要取决于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
为了进一步的去总结长寿的奥秘,有一个叫Dan Buettner的《国家地理》杂志的著名记者几乎访问了地球人所有的长寿村。他个很多医学家、人类学家一起选了五个最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研究并把他们命名为蓝色区域。
五个地方分别为:美国加州的Loma Linda市、意大利的撒丁岛、日本的冲神岛、哥斯达尼加的Nicoya半岛和希腊的伊卡利亚岛。
他们挑的这几个地方排除了地域、种族、地理环境等因素,总结出了四条规律。
第一,天天要活动,但是这个活动不等于运动。我有一个朋友基本一周要跑五次步,每次五公里,结果长期下来膝盖反而有积水。其实,只要做一些自然的力所能及的活动就可以,比如散散步、买买菜、做做家务、或者看电视或视频的时候站起来做做简单的动作,活动活动身体,或者去跳跳广场舞、练练瑜伽、打打太极也不错。
第二,饮食有节制,可以说我爸的糖尿病其实就是过剩的营养堆积在身体里而出现的。年轻的时候不注意饮食,年纪大后,新城代谢减慢很多病症都慢慢发作出来。有一句话怎么说,咱们每个人一辈子能吃的食物总量是一定的,大吃大喝很快配额就用完了,所以吃饭一定只吃八分饱。
那具体来看,餐食种类应该怎么来分配呢?
老师也总结了一句话,“蔬菜豆为主,蛋白主食辅,每餐八分饱,不甜不咸好。”
第三,有目标感的人寿命更长。有目标感的人往往能更积极的去做事,积极的处理压力和挑战,不容易放弃,所以寿命也很长。
其实这从心理学上也好理解,其实就是积极的心理暗示,他们跌倒了也能很快的爬起来,对生活充满希望,心态积极向上,即使生病也较容易恢复。
回想一下为什么很多老红军、老将军活了80、90甚至100岁,和他们的豁达是分不开的。我姥爷就是很好的例子,尽管脚上肌肉萎缩仍然活到了快90岁。
需要找到生活的盼头。可以去找一些生活中特别重要的事或者盼望的事,然后把他们写下来,每天看看。
比如发展一个爱好、学习一个新技能,或是找一件以前想做却一直没时间做的事。
最近我爸住院来看望的一个老老师就特别的棒。她已经70多岁了,还告诉我她最近在学英文的诗朗诵,她说她非常喜欢英文诗的韵律,这样的热情让我非常的感动,回想一下,这也许是为什么她身体很好,也很有朝气的原因吧。
第四,学会排解孤独。孤独看起来好像是无害的,但实际上美国一所叫做杨百翰的大学研究发现,孤独感的危害相当于酗酒或者每天吸15只烟。
要参与主动娱乐,而不是被动娱乐。比如学习广场舞,而不是看电视、看视频,比如写作,而不是看小说,这一点和李笑来老师的一个观点不谋而合主动思考优于被动思考,唯一不同的事,他的观点是用来说明成长的,而这里的长寿居然也适用。
保持好奇心,多问多思考,走出去,多交流。知道日本近几年为什么发展的不那么好,平均寿命也在下降吗?不排除有个原因就是他们的宅男宅女增多,把自己和他人、社会隔绝。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养一些小动物,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多一些生活上的乐趣,也多一些陪伴。
做到以上四点,长寿的奥秘已被你收入囊中,百岁人生离你又近了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