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惟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50329/answer/17997549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0个问题:什么是新零售?
一句半玩笑话——有线下店,通过线上买东西(更快的)送到家,就是新零售。
<u>第1个问题:新零售「新」在哪?</u>
<figure>
<noscript><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2ae7782f4c6ae7b9b9071aeb928e367d_hd.jpg" data-rawwidth="1219" data-rawheight="8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1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2ae7782f4c6ae7b9b9071aeb928e367d_r.jpg"></noscript>
image</figure>
上面这张图,可能大部分人都没见过,这是一张便利店的收银机面板布局。只要是日系的便利店,用的都是这种布局。
应该你也看到了,和常见收银机最不同的部分,是一大排男女12~56的数字键,这部分便利店系统称之为「 客层键」。收银员必须要靠人眼识别顾客的男女年龄,再按下这些「 客层键」,以便来为顾客打上标签。
日后在进行「 购物篮分析」的时候,这些客层信息就会成为一个重要字段,专门来归纳过去和推算未来的不同顾客需求。比如利口酒对女性消费者的吸引力,中午都是1935岁的男女来买饭,下午买关东煮的都是1218岁的小朋友这些,都是通过这个「 客层键」做出来的。
而线上的零售,是先天带有这种数据优势的,而且更甚。
你住在什么房价的小区,在什么租金水平的写字楼上班(地址分析)
你养不养宠物,单身还是有孩子(过往购物分析)
你是否对促销敏感(促销关联分析)
你搜过什么浏览过什么(兴趣分析)
这些信息是能够完整的做出每一位购买人的用户画像的,然后通过「 猜你喜欢」、「 千人千面页面」、「 浏览过这个商品的朋友还看了XXX」等等等等内容,给你推相关的商品,让你更高效的能买到东西。
目前来说,淘宝是「 猜你喜欢」功能做的最好的公司。所以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新零售是马云提出的概念。因为阿里要把这套东西,做到线下去,去提升整体零售社会的运营效率。
因为任何一个公司或者概念,最后都会落在这个点上:“是否能够提升整体产业的效率”上。
比如
阿里巴巴提升了国内生产商和国际需求的对接效率
滴滴提升了打车者和司机的找顾客效率
饿了么提升了外卖订餐和餐厅找顾客的效率。 ……
能提升,那大家省钱、省事。从而公司能赚到钱。
那么<u>新零售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升线下零售的效率。如何提升?从数据运用的角度去提升,把合适的东西带给需要的人。</u>
(特别说明:新零售的新,就新在海量且精准的数据上。如果这家公司没把线上业务作为重点发展的,不算新零售。)
(又,对数据的应用,当然也包括对物流供应链的整体周转效率提升。)
<u>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现在要做新零售?</u>
一句话,「因为线上红利没有了」。
16年年底17年年初,无论是今日资本的徐新,还是美团的王兴,还有一些其他大佬,都谈到的共同话题就是「过去躺着也能成长的线上市场红利结束了,线上流量越来越贵,互联网将进入精耕细作的下半场」。
因为电脑渗透率,移动互联网渗透率增长见顶了;该买电脑、该买手机、该被地推的人,已经统统消费过了。线上流量和市场格局基本也定了稳了,想再捡漏以小博大不太可能了,流量价格很贵了。吸引新用户的成本超高,有些线上渠道,一个新用户已经贵到200元/个,贵到要去线下去找了。
而线下的零售日子也很不好过。传统的零售业在暴跌,流量和毛利都被互联网公司撸走了。
除了药店之外,快消和食品等企业业绩都在下跌,净利被压。大家在网上买东西的品类越来越多,一开始是服装家居用品,后来是家电,再后来是快消品食品,同时装修建材也网上买的也越来越多。对线下零售业的打击是一个品类一个品类被击破。(徐新的说法是,撇掉汽车和加油站,线上交易已经抢走了整个行业的20%交易额)
基本上来说20%的交易比例,在标准商品这个领域,电商能抢的份额已经差不多了。想要再获得高增长,第一是要把手伸到线下去,第二就是要把手伸到非标准品(比如生鲜,现在渗透率也就2%左右)。
而伸手到线下,30分钟内的即时到达业务是很重要的一环。前述淘宝京东高增长的业务是标准品,同时配送周期在一天以上。阿里现在去年电商成交额在3万亿左右,都是长配送周期的。而30分~2小时短配送周期的,只在2000亿规模左右。如此高金额的悬殊与分化,也是发展新零售的动因。
<u>所以2017年线上增长乏力,线下被击破,两者合一要一个出口,所以现在要做新零售。</u>
<u>第三个问题:新零售现在做成什么样了?</u>
很遗憾,目前就我来看,现在(2017年6月)新零售整体还是刚起步,还没做出什么样。
而且,提出新零售概念的阿里只是判断到了这个趋势,也判断了未来新零售的愿景。
但是到达这个愿景的路径,阿里自己是不够明朗的。所以我们能看到一个情况:阿里在新零售这条路上所有赛道都下注了。
超市业务:华联超市、三江购物
百货业:银泰
线上便利店O2O平台:闪电购、饿了么
垂直水果电商:易果生鲜
自己做的线上超市:天猫超市
自己做的从线上线下生鲜超市:盒马生鲜
现在,<u>无论是哪家,无论阿里内还是阿里外,都没有做出合理、完整的新零售商业模型,整个领域仍然在尝试。</u>
目前最常见到的新零售案例(零售品牌端):
盒马鲜生:
目前是进度比较靠前的,安装量也很可观。
已经完成了线上和线下的单店协同供应链改造。而且从门店设计上就是为了做线上而设计的,全部都是为了更高效的配送履约来的,比如海鲜传送带,比如1比1的前后场比。阿里也给了很多支持,包括爱鲜达团队、手淘入口等。
但目前盒马服务的都是城市中最有钱的一批人,对价格不敏感,更关注时间和品质,和这个最好的客层也相符,盒马的数据相当健康,其转化率和复购率都很高。
但是这种客群和销售品类,限制了其在二三线城市的扩张。同时毕竟因为有钱人是少数,盒马单店的绝对交易额并不高。消费的商品也比较单一,是海鲜为绝对主力,标品为辅。
(亏是肯定亏的,这条路子行不行还看不出来,我认为非常不明朗)
便利蜂:
上周去北京实地看过。
生意不错,但是其新零售的业务程度刚起步。主营业务也只有10家店。新零售的进度类似于一个开了外卖的便利店,只有扫码对特定的商品打折,优惠券、充值返现等功能。对数据应用比较少,只能依赖编辑进行内容推荐。
(亏是肯定亏的,新零售这条路子要等待规模化大量数据涌入。目前仍然更像便利店)
永辉超级物种:
在店里卖鲑鱼、卖龙虾、做外卖,我不太明白这和现在的大卖场开店中店档口有什么区别?
即便是在店内,日本也有很多一样的业态。
这既不是新业态,更<u>不是新零售</u>,我认为目前最多算一个活性化经营的案例而已。
(不是新零售,没什么好说的)
自己做传统零售和新零售投资,也来讲几个想法吧:
第一点:谈的所谓“数据驱动”,归根接地两个作用,1)精准营销,每个人因为买了啥系统都知道,你消费的偏好他也知道一些,所以他觉得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向你推荐你感兴趣的东西,猜猜你喜欢啥,看看淘宝的“猜你喜欢”,就是这个意思;2)反向驱动供应链,其实就是你大概知道你能卖什么,于是你就主动调整供应链,这样一来,店里的货周转更快,品类也更新更快,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就可以更低。 “数据驱动”需要的是门店的支付的电子化,因此POS及会员系统,以及线下门店与线上商城的一致会员体系是第一步需要打通的(很多公司已经在做),这是容易的,难的是有效的销售数据分析。
点评:很容易做的是,你买啥品类东西最多,我就收品牌方的钱推送这个品类给你,这事儿做的多了,消费者自然会把营销提醒删掉,这是一个典型的滥用数据的行为。而更好的方式是,如果我是某个产品的忠实客户,你是否可以给与我这个商品的特别优惠价格?别人都没有这个价格,只有我有。这种营销行为是不需要厂商配合的,是零售商自身的优化营销支出和资源的体现,我认为这是精准营销的更好的形态。“在我们这儿买1个XX也能有类似去COSTCO的价格,只因为你是我们的尊享会员,我们给予你最好的折扣“。这样消费者会有意识的累积在这个平台的销售规模,以提高折扣率。
第二点:谈的所谓线上线下的业态形式。其实很多创业者最没弄明白的是,这个O2O平台要做的是什么场景。这是一切业态组织的根基。有几个观点,
1)基于便利店的O2O没有价值,因为即时需求的贴点是低客单价,最后一公里上,进行配送的成本与消费者下楼买的成本相比,更本没有任何效率。更况且,便利店的SKU数量太少,根本无法匹配线上购买商品的其他场景。这个观点的推论是:高密度小业态(100-200平米)搭配O2O不经济。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下今年便利店大会 全家 的中国区总经理对于便利店O2O的看法
2)电商平台做线下店:如果一个电商平台收购了一个线下门店为主的公司,比如阿里现在拿下了联华,相信在整合中,会有一万次让他们后悔这个交易的时候。由于线下门店SKU数量和品类设计和线上电商逻辑完全不同,整合最后一公里配送时非常困难。可以看一下飞牛网APP的混乱组织,就知道这事儿有多不好做。
3)盒马生鲜个人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尝试。短期内的盒马受到如此多关注,得益于新型的餐饮+零售业态,但是如果从更加关注零售本身的角度,这家店最大的优点在于对于场景的精准切入,仅以三餐作为其消费场景,因此所有的SKU,生鲜,鲜食,加工或常规,全部都是围绕餐桌,于是能够在零售的3000平左右经营面积下,装入了5000个左右的必要SKU数量。
盒马在线上和线下拥有完全同样的SKU组合,这其实是非常优秀的线上线下设计,大润发的飞牛没有做到这一点,飞牛依旧是一个总仓配送的类似天猫超市的业务模型;永辉会员的当日达虽然做到了这一点,但是SKU数量非常少。又要有个很舒服的SKU数量,且需要当日达,盒马给予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式构建。
这是个人觉得目前最好的新零售尝试,但是由于整体SKU的档次较高,针对高消费能力的客群,我并不认为这种模式会很适用于3-4线城市,也需要相当大的人口密度来支撑。全国1-2线城市开设100家可能是比较理想的规模,每家都是亿元店的话,百亿规模销售似乎问题不大。但是利润上很难说,由于固定投入较大,后仓面积很大,生鲜和进口产品的损耗也都是比较厉害的品类,因此如果线上线下一起能够实现4%-5%左右的利润率将是比较理想的情况(线下如传统零售做3%的利润率,线上可以在后端供应链上和线下有协同,最后一公里的成本以后由消费者承担更多,争取做到综合净利率6-7%,那么整个商业模式4-5%)
以上为原回答,2017年12月6日更新内容如下:
最近对于盒马的观察发现与开始的理解里头,误解非常多,多数是不乐观的
1)为了实现成数量级的配送量级,不太可能提高配送费用或提高配送门槛,那么对应的,线上订单,从门店端分拣,专用分拣区域租金,到配送成本,这一系列的安排成本非常高(而且似乎是高人力密集的),线上订单看起来很难赚钱
2)线下的业态越来越偏餐饮化。事实上大面积租赁,只要超过500平米,选址难度就增加很多,因为物业非常不规则,导致了规划和营建就非常不标准化。在盒马这里就体现在餐饮区域和零售区域的规划在每个店都不标准,不标准的结果就是一方面餐饮体验差异很大,另一方面,不是每个店餐饮都能有效带动零售客流转化
3)零售部分的售价较高,特别是生鲜水果这种运营难度较大,供应商基本全是区域性的,价格很难降下来,那么最终结果就是,消费者不买账,2线城市都比较难,以新开业的贵阳盒马为例,即使在最好的区的比较高档的百货里面,餐饮区热闹,生鲜依旧卖不动(实地观察结果)
4)零售区域不是特别给力,就不敢扩大零售区域,那么餐饮区域就会比较大,遇到面积比较大的情况,就开始扩大招商规模,于是各种餐饮供应商好的不好的都来了,最终结果就是整的和大食代都快差不多了
我记得之前有一位大神曾经分析盒马,认为他可以成为海鲜品类的领导零售商,这个已经足够了,但是盒马心太大,可能最终什么都做不好。可能这个预言正要实现。
作者:口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50329/answer/16043033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谈「新零售」之前,我们得先搞明白「零售」是什么。
零售是指, 向最终消费者个人或社会集团出售生活消费品及相关服务,以供其最终消费之用的全部活动。
这里面有几个核心的点:
- 零售不仅出售商品,同时也包括相关的服务
- 零售活动不一定在商店中进行,也可以有其他方式,如邮购、自动售货机、网络销售等
- 零售的消费者不一定是个人,也可能是社会集团
- 零售要作为最终消费之用才行,比如一个车轮,顾客买了装在自己车上,那是零售;车商买了装配汽车用于销售,就不是零售。
概括一下,零售活动中必须包含三要素——场(景)、货(或服务)、人(或机构)。互联网带来了很多变化,但是零售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figure>
<noscript><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7f272ede0d17cf095e81d4fdef2fd23c_hd.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4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7f272ede0d17cf095e81d4fdef2fd23c_r.jpg"></noscript>
image</figure>
图片:南京路步行街
过去是“货-场-人”,生产了商品,找到最旺的铺子,卖给最多的人。所以,才有地产行业里“地段、地段还是地段”的名言。你要是找个荒无人烟的铺子,租金免了都还要亏水电。
<figure>
<noscript><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bed6e76b4295d1ef37a48d19526bd69f_hd.jpg" data-rawwidth="1213" data-rawheight="3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1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ed6e76b4295d1ef37a48d19526bd69f_r.jpg"></noscript>
image</figure>
PC时代呢,还是“货-场-人”。零售商在淘宝或天猫,购买更好的位置,获得更多的流量,卖出更多的货。但仔细看看,“货-场-人”这三元素都较前一阶段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东西不一样了,场景拓展了,连买东西的人也不尽相同。
举例来说:有很多品牌为了线上线下的区隔,保证利益最大化,会做一些更高性价比的电商专供款,给那些价格比较敏感,又掌握更多线上购物技能的用户购买。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几乎每一个人都随时在线。有的人一边逛着商场还一边刷着淘宝,线上和线下几乎完全打通了。很多商家也完成重构,摒弃了所谓的“电商专供款”,线上线下价格也基本趋同了。
这个时候,大家突然意识到:当每个消费者、每个用户都是互联网用户时,整个的品牌塑造、品牌推广、营销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完成。数字化媒体不仅能够让消费者接受到讯息,同时能够发生双向互动,同时能够发生进一步的行为,获得消费者的数据。
数据能帮助商品的生产者与服务者,能更好的识别与理解消费者,在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之上,指导商品的生产与服务的优化,进而在所有合适的场景里(包括线上和线下)提供给消费者。零售的三要素发生了重构,从原先的“货-场-人”,转变为“人-货-场”,这是就是与「零售」相似,而又不同的「新零售」。
所以说,「新零售」的核心不在于所谓的线上线下融合,也不在于人工智能或现代物流,真正的核心就是数据。有了数据,才能实现对消费者的可识别、可洞察与可服务,才可以重构零售活动中关键要素——人、货、场,进而才能生长出与以往不同的零售新生态。
<figure>
<noscript><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d7eca01c6038f9dce68bfcfec70c46e1_hd.jpg" data-rawwidth="865" data-rawheight="5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d7eca01c6038f9dce68bfcfec70c46e1_r.jpg"></noscript>
image</figure>
举个例子,淘宝头条就是一个完整的新零售案例。
<figure>
<noscript><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a9b59eb442275e91029365a6757dca00_hd.jpg" data-rawwidth="436" data-rawheight="5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9b59eb442275e91029365a6757dca00_r.jpg"></noscript>
image</figure>
我昨天在淘宝上搜索了一下任天堂的新主机Switch,今天打开淘宝,头条就直接给我推送了Switch的相关内容。点击进入后,有更多有趣的文章在等着我。
津津有味地看完这些内容后,我的购买意愿直线上升,特别贴心的是,有些文章里直接插入了相应产品的淘宝链接,再次点击-购买-付款,我的Switch就已经在路上了。
内容能够创造新的流量和零售场景,这个断言我们无需再讨论。但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起点,是我在平台上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下来,被分析,被解读,我也因此而得到了更好的内容和服务。
所以说,企业要走向新零售,首先要实现零售端口的数字化。不管在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消费者在哪里消费,是实体还是虚拟,只要他的经济行为是真实的,现有的技术就能把它变成一个真实的数字交易,进而沉淀出每一笔交易、每一个客户的数据。
数据可以在需求侧指导营销与销售行为,同样也能在供给侧指导生产,优化供应链,实现C2B的资源配置。这是一种全新的组合,也是未来新零售的组织形态。它是精准的、即时的,也是全数字化、数据化的产物。
不管是品牌企业还是零售企业,每一个企业都要走向数据公司,才有可能走向新零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