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社会生活社优秀作品荟萃
丁俊贵之《探究生命的意义》

丁俊贵之《探究生命的意义》

作者: 兴时态_198812 | 来源:发表于2022-11-27 20:16 被阅读0次

【探究生命的意义】

人活着必须要有追求,如果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将会迷失自己,会活的很空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

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东西,其实我们要的很简单,我们要的只是幸福。

幸福是什么?

也许就是一种感觉。些许是精神,些许是物质,两者都不可少。精神上的富有,显得尤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精神富有,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人要有物质追求,生活的质量才有保障,但不可以为物质所迷惑,物质的背后是对理想的执著。

我们只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的使命,这一生就是有意义的。

做一个有修养有品位的人,活的洒脱点,人生时刻都面临着困境和挑战,敢于直面和应对生活波涛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时刻追逐着,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为我们深爱的和深爱我们的好好活着。

存在了就有他自己的意义,每个人都有,并不可缺少。

一、生命意义是天人合一的智慧。

自然界是生命之源,人与自然界是生命整体,人与自然界的万物是生命共同体。

万物是我的朋友,人类是我的兄弟姐妹,不是与我对立的“他者”。

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人确立了自己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创造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与上帝创造了人,然后将自然界交给人类去管理、去主宰的西方宗教智慧是不同的。

与人是“理性动物”,自然界按照人的理性法则获得秩序的西方智慧也是不同的。

这就是所谓的“轴心时代”。世界几大文明:中国、印度、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就是在不同的“轴心”之下运转的。

人类文化从一开始就是多元的。

所谓生命智慧,用中国古代哲学的语言表述,就是“生”的智慧。

“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生”是动态的,是生命创造和生命的延续发展。

中国古代哲学的两大流派道家和儒家,都是以生命和生命创造为其哲学的根本观念。

道家的道,是生命的根源,所谓“归根复命”,就是指此而言的。

老子的“道生之,德畜之”,明确肯定了道的生命创造的意义,人得之而为“德”,便是道的实现,人便是德性的存在。

至于“道法自然”的所谓“自然”,不只是“自己如此”的意思,还有宇宙自然界生命存在的秩序和法则的意思。

“自然”作为一切生命存在的依据,就是自然界本身(非科学所说的自然界)。

道家的“顺应自然”,具有深刻的生命意义,不是后来所说的“自然主义”。

后来所说的“自然”,是没有生命意义的物理世界,就人而言,也是如此。

这也就回答了很多人的问题,即道家学说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技术?

因为道家的崇尚自然,是要解决生命问题,不是对自然界进行客观认识,从而获得科学知识。

道家学说并不是以人为认识主体、以自然界为认识对象的认识论学说。

儒家创始人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所说的天,以“生”即生命创造为其根本功能,也是“生”的智慧。

“天不言”实际上否定了天是人格神的宗教神学,换成以“四时行,百物生”为天的言说。

这是无言之言,即以生命创造为其言说。

其中的意思是,人类应当以敬畏之心倾听天的言说,而不能肆意妄为。

孔子的敬畏天命,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为什么“迅雷风烈必变”?

人类应当从中得到警示,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违反了天命。

换句话说,天即自然界具有神圣性,人类的活动是受天命支配的,应当有敬畏之心。

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缺少了敬畏感,自认为无所不能,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结果却遭到报复。

孔子的智慧对现代人的所作所为是一个警示。

中国的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归根到底也是生命智慧。

人要从自己的贪、嗔等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即所谓“大自在”、“大解脱”。

佛教具有强烈的悲情意识,认为人生是一大苦,脱离苦海,登上彼岸,得到解脱,是其根本信念。

但是,彼岸就在此岸,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也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中。

禅宗也讲“自然”,禅宗语录中有大量描写自然界生命之美的诗句,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生态意识。

例如,“春景温和,万物苏舒;山青水绿,真堪养道”,认为生意盎然的自然界正好修炼佛道。

“春景温和,春雨普润;万物生芽,什么处不沾恩。”佛教僧也知道自然界的生命有恩惠,因此要报恩。

“林中百鸟鸣,柴门闲不扃”,对自然界的生命和谐充满了憧憬,在其中可得到“安身立命”之地。

人们都知道佛教寺庙建在山林风景最好的地方,占尽天地之灵气,岂不知他们不仅保护山林,而且不断植树造林,才营造出最美好的生态和谐。

禅宗有“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说,这所谓“生”,很能体现佛教的生命智慧,主张在生命的自然流行(“无所住”即无滞碍)中保持自己的本心佛性,而不是在生命流行之外寻觅所谓本心佛性。这是禅宗的“全体作用”之说。

二、比较,会偷走人的快乐。

社会比较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无意识的冲动。

它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区别,包括我们擅长和我们不擅长的东西。

我们通过比较来评价自己的几乎所有方面:外表、收入、成就等。

生活中的许多因素没有明确客观的标准,所以比较就很重要。

假设某人的年薪为十万美元。这样的工资水平是多还是少?对于一名在阿肯色州农村地区任教的老师来说,这是一份非常可观的收入;但对于一名在曼哈顿从业的律师来说,这可能就少得可怜了。

因此,与我们环境中的其他人进行比较是评价自身情况的最简单的方法。

虽然比较能有效地衡量我们的成就,但它也可以让我们产生嫉妒感。

譬如,有人这样说:“我确实会对自己的现状感到知足,但当我想到那些比我拥有更多幸福的人时,我会很生气。”

这句话准确地描绘了比较是如何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的。

你有没有收到过充满着炫耀意味的假日祝贺信?它们的内容通常是,某个家庭成员又在体育或学术上获得了骄人的成就,一家人又去了某个昂贵的、充满异国情调的地点旅行并相处融洽等等。

读完这封信后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大多数人看完信后都会被迫进行一种特定的社会比较,让我们对自己平庸的生活感到难过。看到别人美好的生活、一个美妙的假期、辉煌的事业、忙碌的社交生活会让我们不满自己的生活。西奥多·罗斯福曾说:“比较,会偷走人的快乐。”

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仅从收入水平来分析,那么挣得更多的人对购物的欲望更小。这一发现合情合理,因为生活舒适的人一般不会老想着要得到更多的物质。

然而,从居住地区的维度来分析,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富裕社区的人们对购物更感兴趣。他们也表现出更大的购物冲动和更少的储蓄行为。

研究人员认为,当一个人在自身所处环境中不断地接触财富时,他会产生一种相对的剥夺感。而人们对这种感觉的反应是增加他们对物质的欲望,这可能是为了保持社会地位。

然而,我们在做比较时总有一些固有的错误逻辑,而我们从不知道别人生活的真实情况。我们的比较是基于人们所呈现的或者选择呈现的外在样貌。

人们发布的图片即使再光鲜亮丽,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真正的经历是什么样的。

契诃夫曾说:“我们看着那些到市场上买食物、白天吃饭、晚上睡觉、喋喋不休的人,会觉得他们很快乐……但是,我们既听不见也看不见受苦的人。生活中可怕的事,都是在幕后上演的。”

三、向失败中战取胜利。

有很多的人要是没有大难临头往往不会发挥出其真实力量。

除非遭着失望之悲哀、丧家之痛苦及其他种种创痛的不幸事实,足以打动他的生命核仁,他们内在的隐力,是不会唤起动作的。

测验一个人的品格,最好是在他失败的时候,失败了以后。

失败会唤起他的更多的勇气吗?失败能使他发挥出更大的努力吗?失败能使他发现新力量,唤出潜在力吗?失败了以后,是决心加倍的坚强呢?还是就此心灰意冷?

爱马逊说:“伟大、高贵人物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的坚韧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至克胜阻碍,以达到企望的目的。”

倾跌了以后,立刻站立起来,而去向失败中战取胜利,这是从古以来伟大人物的成功秘诀。

有人问一小孩子,怎样他竟得学会溜冰。小孩的回答是:“其方法就在每次跌跤后,立刻就爬起来!”

使得个人的成功,或军队胜利的,实际上也是由于这种精神。

倾跌算不得失败,倾跌后而站立不起来,才是失败。

面对种种不幸,只要你是不甘永远屈服的,则胜利还是等在远处,向你招手。

假使你在失败之后,从此仰卧不起,放手不干,而自甘于永久的屈服,则别人可以断定,你只是个凡夫俗子,但假使你能雄心不灭,迈步向前,不失望,不放弃,则人家可以知道,你的人格之大,勇气之大,是可以超过你的损失灾祸与失败的。

有千万的人,已丧失了他们所有的一切东西,然而他们还不算是失败,因为他们是有着一个不可屈服的意志,不知颓丧的精神。

人格伟大的人,对于世间所谓成败,不甚介意;灾祸、失望虽频频降临,然而总能超过。克胜它们,他从来不会失却镇静。

在暴风雨猛烈的袭击中,在心灵脆弱的人唯有束手待毙的时候,他的自信的精神,镇定的气概,仍然存在;而可以克胜外界一切的境遇,使之不为害于己。

什么是失败?

菲力说:“不是别的,失败只是走上较高地位的第一阶段。”

许多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受赐于先前的层层失败。假使他没有遭遇过失败,他恐怕反而不能得到大胜利。

对于有骨气,有作为的人,失败是反而足以增加他的决心与勇气的;

对于那自信其能力,而不自介意于暂时的成败的人,没有所谓失败;

对于别人放手,而他仍然坚持,别人后退而他仍然前冲的人,没有所谓失败;

对于每次倾跌,立刻站起来。每次坠地,反会像皮球一样的跳得更高的人,没有所谓失败!

四、生命意义的形式是境界。

境界不是对象认识,是心灵存在的方式。

中国的传统智慧未能开出知识论,就因为它不是以获得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诉求。

关于境界的问题,中国近现代的哲学家们有些不同的说法。

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佛教哲学是境界形态的,但他一生的哲学著述(特别是晚年),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宗旨。

牟宗三先生说,道家哲学是境界形态的,但他承认,儒家和佛教也讲境界。

他们主要是从主观心境、心态的意义上讲境界的。

其实,中国的儒、道、佛三家都是境界形态的,而所谓境界,必须从存在上讲,且以主客合一为其存在形式。

中国智慧的最高形式是“道”。

儒家的“天道”,客观地说,是自然界“生生不已”、“发育流行”的过程,不是静止的实体。

主观地说,是心灵存在的本体境界,即诚与仁,只能在作用中实现。

境界是人的精神创造,包括人生价值的创造,但这是“为天地立心”,不是“为自然立法”。

“立心”与“立法”是不同的。

“立心”是说,人心以天地之心为心,但天地之心由人心而立。

“立法”是说,自然界本无法,由人为之立法。

“为天地立心”之心,就是心灵境界。

境界体现了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是人的“安身立命”之地。

宋代的程颢说:“天只是以生为道。” 又说:“只心便是天。”、“无人则无以见天地。”

这些话,说出了儒家天人合一智慧的精髓。

所谓:“天人合一”,可以从不同层面说,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精神境界。

儒家所说的仁,就是这样的精神境界。

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莫非己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心怀世界”,这是一种境界。

道家的道,客观地说,是生天生地生万物的生命之根,可说是“无中生有”。

但就宇宙生成论而言,现代宇宙学已提出“有生于无”的学说,与老子之说不约而同。

就本体论而言,道是万物存在的依据而又在万物之中,庄子的“每下愈况”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主观地说,道是人得之以为“德”的“道德”境界,正所谓“周行而不殆”、“与天地精神往来”。

这正是道德之所以“尊贵”(“道之尊,德之贵”)的原因所在。

它既是“自然”,又是人的精神境界,即天人合一之境。

佛教的涅槃、般若,更是一种境界,这在佛教文献中看得很清楚。

值得指出的是,佛教的无死生、无人我、无差别的广大虚空、超越一切有无的境界,其实就在穿衣吃饭之中,在“青青翠竹、郁郁黄花”之中,这就是“平常心是道”。

所以既是“出世间”,又是“入世间”,被称之为“如如”。这种出世间而不离世间的思维方式,与儒、道的思维方式是基本一致的。

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人生意义的大小,不在乎外界的变迁,而在乎内心的经验。 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民服务。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丁俊贵

2022年11月28日

相关文章

  • 丁俊贵之《探究生命的意义》

    【探究生命的意义】 人活着必须要有追求,如果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将会迷失自己,会活的很空虚,很迷茫,不知...

  • 丁俊贵之《“婚姻心理”的探究》

    【“婚姻心理”的探究】 出嫁前,女人考虑最多的是自己爱不爱他; 出嫁后,考虑最多的却是自己是不是被爱。 出嫁前女人...

  • 【丁俊贵之《清明吟》】

    【丁俊贵之《清明吟》】 【清明哀思】 丁俊贵 苍天洒泪和雨淋, 清明衰思故人怜。 生老病死恒常情, 泉下可知痛...

  • 【丁俊贵之“论道”】

    【丁俊贵之“论道”】 一、万物循道 天道,是指天的运动变化规律。犹天理,天意;指自然界变化规律;显示征兆的天象;气...

  • 【忆兄弟】

    【忆兄弟】 丁俊贵 备注:上图左一解南华 、 左二贲友贵 、左三丁俊贵。 序: 余有发小,名曰:贲姓友贵,解姓南华...

  • 【丁俊贵之“是非说”】

    【是非说】 判别一个成年人成熟与否的基本准则是看他是不是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待是非,不是像孩子第一反应就是狡辩或反...

  • 【丁俊贵之“说独处”】

    【丁俊贵之“说独处”】 独处是一种能力。她既是一个人的清欢,又是一种历练,也是一种修养,更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丁...

  • 【丁俊贵之《说自尊》】

    《说自尊》 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自尊为自我价值感,是对自己的综...

  • 【丁俊贵之“自律说”】

    【丁俊贵之“自律说”】 斯自律者,乃君子为人处事毋须监督而自遵循法度,规范言行。其不为外力所拘,不为私情所左。但凭...

  • 【丁俊贵2018届七夕答网友问】

    【丁俊贵2018届七夕答网友问】 网友问1: 七夕终于给盼来了,怎样过才有意思又有意义? 俊贵答: 据我想,真正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丁俊贵之《探究生命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fk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