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拍了一部电影《流浪者》轰动一时,八十年代,优秀电影复映,再次引起轰动。
电影讲的是法官笃信血统论,认为法官的儿子仍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
后来,法官的亲生儿子从小被拐走,后来成了贼。电影有力的鞭挞了血统论观点。
电影中穿插爱情、歌舞煞是好看。
而我国是遵从血统论的。元朝蒙古人有着天生的优越和制度保障。
清朝八旗子弟,财富等级也是与生俱来。
如今也吐槽红色基因,最接班人的放心,可靠。
中国的戏剧小说,血统论的观点则贯穿其中,只不过没有像外国电影那样提炼出总结出警句,一针见血而已。
赵氏孤儿、双枪陆文龙等,大义凛然的主人公用自己亲骨肉替换下贤相的儿子,最后培养成人,报仇雪恨。其中,暗含的就是基因的重要性。老子虽已被害,无法亲自培养孩子成长,但只要基因在,不论什么成长环境,长大必定能够成才,做一名合格的老一辈的接班人,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老子。
金庸小说中,成了名的大侠几乎都有血统的根基。即使父母早亡成为流浪的孤儿,后来也机缘巧合成为一代武林大师。
中国的戏剧小说,把意识形态巧妙的融进故事中,没有直白的说叫,这有点像中国的园林。人为的努力,创造出天然的效果,不像西方园林,各种造型透着人为强制的意愿。
比较起来,中国式戏剧暗藏的糟粕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深。
有的英模人物把自己得病的孩子锁在家里,去给老乡的孩子治病。这种反智、反人类的高尚行为或多或少是受了戏剧故事等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