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互联网科技读书
读《腾讯传》:产品背后的青春和情感,“帝国”背后的偶然和必然

读《腾讯传》:产品背后的青春和情感,“帝国”背后的偶然和必然

作者: 小豌豆23 | 来源:发表于2017-02-08 10:07 被阅读142次

    前段时间过年回老家,习惯了每天出门不带钱包,一切消费都用手机完成的我,当面对老家不支持扫码支付的小商户而感到不高兴时,我算是真真切切地意识和感觉到,手机和互联网已经把我们的生活,改变得面目全非。

    回来武汉上班的前一天,去了书店逛一逛,恰好看到上市不久的《腾讯传》,作者是吴晓波。

    第一次接触了解到吴晓波,是从他的《大败局》开始。大学的时候,没有多余的钱,不敢随便去书店买书,只能在周末来学校摆摊的书摊里淘一淘。那一本盗版的,印刷质量实在有些不堪的《大败局》让我对吴晓波产生了兴趣,那本书里的很多故事,至今依然记忆如新。

    有了关注,便似乎成了他的粉丝。后来又买了他的《激荡三十年》,虽不能从一个企业家或者创业者的角度过多解读,我却总喜欢把自己代入到书中那个自己未曾经历过的年代,像是读故事,也像是来了一场时间旅行。

    读《腾讯传》也是一样,我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回到过去。可这场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却让我与自己现在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更加亲密与了解了。因为过去的那些品牌、公司、产品我们依然在关注,依然在使用,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可是,在这场回到过去的旅行之前,我一直关注到的却只是一些符合、图形和文字而已。

    01

    在产品背后,

    你总会发现青春的记忆和情感寄托

    看到“腾讯”两个字,脑海里的第一印象便是QQ与微信。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我每天都在使用着这两个产品,越来越离不开。回到过去,看一看它们是如何一步步走进我们的生活的,似乎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然而,当思绪被拉回到以前,那些青春的记忆似乎也被唤醒了,因为我们的青春似乎是从QQ走过来的呀。

    我是08年高考之后才开始申请了QQ号,在同龄人中,算是比较晚的了。当时身边的朋友很多都已经有了至少2年的Q龄。经常会听到同学说,自己在QQ上认识了谁谁谁,自己又认识了一个哪里的好朋友。当时自己不以为然,以为很无聊,或许是因为繁忙的学习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

    可是到了大学里,自己却也会因为在QQ上认识了好久没联系上的初中同学而激情不已,每天都会把自己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经历的生活上传到空间相册,分享给刚刚与我分开去其他城市上学的同学,同学群里每天都热火朝天;也会因为在网上认识陌生的朋友而高兴一番,感觉很神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交流,而如今却不再往来,或许这也符合互联网的特性: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吧。

    那个时候,会省吃俭用,买一套精致的QQ秀,打扮地帅气无比,只为了在和喜欢的女生聊天时能够引起她的兴趣;也会把QQ空间布置地精致而漂亮,并且很奢侈地开了一段时间的绿钻,同样是因为希望喜欢的人进来空间听到我想要的音乐。

    现在想来,那可都是自己当年花掉的money呀。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每一个产品或者事情中都有自己当年的影子和记忆混杂之间。不知不觉你会发现,我们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时代,我们又参与了一个怎样的时代?还记得你在当年著名的3Q大战中,选择了谁吗?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以致于我在读书的时候,总是不断地在问自己,这到底是腾讯传,还是我的青春传。

    我们一直说,互联网是虚无飘渺的,虚幻的世界,虚幻的人,虚幻的物体。然后,当这一切有了情感被置于其中,便不再虚无,同样成为了一个鲜活的世界。

    我们花钱买下精致的QQ秀,把自己的QQ形象打扮得帅气、漂亮,只是为了得到人的认可和关注。因为在现实中,我们是一群没有身份,却渴望得到认可的焦虑的年轻人。选择QQ秀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自我性格和身体确定的过程。我们买的不是秀,不是精致的挂饰,而是情感的寄托。甚至有的人的QQ秀形象与现实中的形象截然相反,这个相反的形象或者才是他内心世界最真实的写照。

    我们装扮QQ空间,开通绿钻添加空间场景音乐,也是在对特定的人表达着自己的情感。有意思的是,我们的这个表达情感的痛点,却让腾讯似乎成为了第一家促使网民付费购买正版音乐的公司。

    所以,很多互联网产品,并不一定要看起来有实际的用处,最关键的是要抓住用户的情感痛点。

    再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微信朋友圈,你一定会在发朋友圈的时候,设置一下分组可见,给哪些人看,又避开哪些人?这些或许都是人格化和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吧。

    这些在我们最初使用这些产品的时候,似乎很难被自己识别得到,或许当时的某种寄托了情感的选择,已经成为了无意识形为,只有回过头来重温,才会明白自己当初为什么做出那些,尽管在现在看来,似乎有点幼稚,但这就是青春呀。谁的青春没有幼稚过呢?

    除了对于产品背后的记忆与情感的认知,读完《腾讯传》,自己还有一些其他的认识。

    02

    教育真的很重要

    读过《大败局》应该知道,那本书中所描述的企业家、创业者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和创业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农村进城人员、城市边缘人员或者军人从政,他们的教育水平偏低。其成功大部分是因为时代的趋势推动,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他们的胆识与投机是很重要的,所以很多企业都背负着“原罪”。当然他们的勤奋与努力是不容置疑的。

    可是到了马化腾这一代创业者,却截然不同。与他同时期的创业者,无不拥有非常高的学历水平,很多硕士甚至博士,以及留洋经历。

    马化腾高考739分,因为地缘关系选择了深圳大学,放弃了清华和北大。在大学里,成绩也很优秀,而且是机房里的病毒高手。毕业后进入通讯行业做软件工程师,技术过硬,专业背景好。

    他创业的驱动力来源于自己的兴趣,而不是经济的压力,对信息技术的热情和良好的专业背景也是重要的支撑。

    他最大的兴趣是天文学,父母为了培养他的科学兴趣,花了4个月的工资给他买天文望远镜,并且另外订阅科学杂志。

    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科学素养,是这一代创业者最典型的特征。

    03

    时代的洪流中,充满了机遇

    每一位企业家的成功,都离不开时代的洪流。对于有些人,这是机遇;对于有些人,则是灾难。

    腾讯创立的1998年,正是中国互联网大发展的时期。1998-1999年,数不清的创业者和公司纷纷登上了时代的舞台,他们的名字依旧停留在今天的舞台上。

    1998年,张朝阳完成中文搜索系统开发,成立搜狐;王志东成立新浪网,做门户网站;丁磊把163从卖软件转变为门户网站;刘强东创办京东;周鸿伟创立3721网站。

    1999年,陈云桥创办盛大网络;马云创办阿里巴巴;携程网诞生;李彦宏创办百度。

    在马化腾创办腾讯前,他就已经是一个知名的站长,而且开发过自己的软件。这一切自然离不开一个条件,深圳是当时中国第3个接入互联网服务的城市。

    互联网时代的汹涌而来,让手握一技之长的马化腾顺利地搭上了高速公路的车。而他以及同时代的其他创业者,又把这个洪流继续向前推动。

    04

    脚下的路,都是走出来,

    甚至是被逼出来的

    时代推动的着人前行,可是时代只告诉你,有一股力量已经到来了,却不告诉你那股力量应该释放到哪里去。因为脚下的路,还是要人自己走出来。

    QQ(准确叫OICQ)刚上线的时候,用户暴涨,这自然让人欣喜若狂。然后,这只是一个通信工具,并没有找到赢利的模式。QQ是被马化腾和一起的创业者们养活着的。用户增长过快,服务器不断地濒临极限,昂贵的服务器,对于没有钱的初创公司来说真的是一笔最大的开支。

    与美国同行不同的是,中国的服务器贵,人工便宜,美国相反是服务器便宜,人工贵。遇到这种问题,美国同行的选择很简单,花钱购买更多的服务器便可解决。可是腾讯却必须花大精力用来优化服务器,这些技术也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因为美国人不需要。反而,在这样的磨砺下,腾讯的程序员们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核心能力。

    用户的暴涨,一度将他们逼到墙角,却没想到也将他们逼到技术的新高度。

    那个时候,昂贵的电话资费以及中国人含蓄的发生,让中国人对于手机短信的热情处于世界最高处。没有找到赢利模式的腾讯,跟中国移动合作的“移动梦网”成了拯救自己的稻草,让腾讯成了为中国第一家赢利的互联网公司,也可以说是拯救了整个中国互联网,因为当时的互联网企业没有一家能够实现赢利。

    然后,后来的政策变动让中国移动关上了开放的大门,腾讯被抛弃了。而这一次的抛弃却更像是否极泰来,在和中国联通寻求合作也无果的情况下,腾讯便自立门户,推出了超级QQ和手机QQ,不仅摆脱了对中国移动的入口的依赖,更重要的是,让腾讯在后来的智能手机时代占得先机。可谓是被逼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这样的故事也有很多,似乎每一个产品的推出,每一个前行的步伐,都不是企业制定的战略之中的既定选择,而都是充满了无数的巧合与绝境。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黑天鹅吧。

    前进的道路永远没有清晰的方向,每一个人都是在前进中边学边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现在这个社会实在难得,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万事俱备,东风已过,只留杯影,心中悔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关注柳暗花明之前,你更应该知道,前提是,你已经走到了山重水复之地,而不是留在原地画饼充饥。

    马化腾的产品哲学是:小步快跑,试错迭代。

    我想,生活、职场或许都是如此吧。人生就是一场不断迭代的修行啊。

    -作者-小豌豆,简书推荐作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腾讯传》:产品背后的青春和情感,“帝国”背后的偶然和必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jv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