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学习
简单来说,集成学习就是将一组个体学习器结合起来,通过某种策略,将其结合成一个总学习器来完成相应任务;集成学习是为了得到比单一学习器更好的泛化性能。主要分为两种类型:若每个个体学习器是通过同一算法得到,则称为同质,每个各体学习器称为基学习器;若每个个体学习器是由不同算法得到,则称为异质,个体学习器也可称为组件学习器。
集成学习的一个核心是:如何产生并结合“好而不同”的个体学习器。下面是西瓜书里,一个关于集成学习的直观举例,像下面有三种集成学习的情况,前两种情况的个体学习器都是66%的准确率,可是第一种情况个体学习器之前存在差距,因此集成后效果得到提高;而第二种情况,个体学习器由于之间没有差距,因此集成后效果没有提高;而第三种因为个体学习器不够好,因此集成后反而没有提高。
集成学习的简单数学解释
下面是关于集成学习的一个简单分析:一个二分类问题和其实际对应函数;假设每个基分类器的错误率为,即:
通过投票法集成T个基本分类器,即:
假设每个基分类器错误率相互独立,那么:
上述公式的第一行可通过排列组合知识来解释;第二行的不等式是利用Hoeffding不等式所推出得知。上述公式随着T的增加,其错误率则不断的下降;这意味着当个体分类数目越多,其集成后分类错误率则越低。
集成学习的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串行序列化方法,先从初始训练集得到一个基学习器,然后再调整训练样本分布,再训练下一个基学习器,学习器之间存在较强的依赖关系;第二类是并行化方法。第一类的代表是boosting,第二类是bagging和随机森林。
boosting
boosting是一种串行序列化方法,先从初始训练集得到一个基学习器,然后再调整训练样本分布,再训练下一个基学习器,学习器之间存在较强的依赖关系;其中AdaBoost就是其中的代表算法。下面是AdaBoost算法的整体流程:
Adaboost(训练集D, 基学习算法b, 迭代次数T){
初始化训练集D的权重分布D_1(x) = 1 / m
for t = 1 to T {
ht = b(D, D_t) #根据数据集D与数据的权重分布D_t生成基学习器ht
计算h_t的错误率p
if p > 0.5
break
更新当前基学习器ht的权重a_t
更新训练集D的权重分布D_t+1
}
返回基学习器的加权和:H(x)
}
AdaBoost的优化目标
可以看到AdaBoost算法是一个迭代优化算法,该算法的优化目标是最小化指数损失函数的期望,假设问题是解决一个二分类问题。
然后损失函数对进行求导可得:
令上式取零解后,可得:
进一步可得到:
上述过程说明达到贝叶斯最优错误率,即最小化上述指数损失函数的期望,也可将错误率最小化;并且该损失函数更具比较好的数学性质。因此AdaBoost的优化目标是:最小化指数损失函数的期望。
AdaBoost的参数更新
损失函数中,其中的定义是:
而基分类器是由关于数据集的权重与数据集共同生成,因此AdaBoost算法中,需要更新的参数为:和。
关于,将t时刻的分类器代入损失函数中可得:
求上述式子关于的偏导,可得:
取上式的零解,可得:
这就是的更新公式。
下面是关于AdaBoost算法中,是对错判的数据极可能的关注的一个证明,使得基学习器尽可能的纠正的错误,即最小化:
对上述式子后半部分进行泰勒展开,可得:
那么想可以纠正更多错误,则可以最小化损失函数,即:
设分布为:
由数学期望定义,上式等价于:
个人对于上式第一行的理解是,左半部分是计算一个基于分布D的一个数学期望,简单来写就是:分布D 取值,而再结合分布的定义,就变成右半部的随机变量f(x)h(x)关于分布的数学期望。
上面的过程是关于基分类器是对之前分布错误的一个调整后的分类器,使得将在分布下最小化误差。
关于分布的更新,则可从式子出发:
总的来说,AdaBoost算法最主要的是下面两个式子:
AdaBoost的实现
这里关于AdatBoost的实现,是参考《机器学习实战》里面的实现。该实现中使用的弱分类器是决策树桩(decision stump),其是单层决策树,既只通过某个特征的某个特征值的大于小于来进行分类。
下面这段代码是关于决策树桩的分类,其实只是根据某个特征的某个值进行二分:
def stumpClassify(dataset, index, value, ops):
m, n = dataset.shape
res = np.ones((m))
#lt代表小于value值的为负类,gt代表大于value值的为负类
if ops == 'lt':
res[ np.where( dataset[:, index] <= value )[0] ] = -1.0
elif ops== 'gt':
res[ np.where( dataset[:, index] > value )[0] ] = -1.0
return res
这一段是关于如何建立一个决策树桩,通过遍历所有特征的特征值,选择其中带权误差率(分布D的作用主要是计算误差率)最小的作为建立的决策树桩。:
def buildStump(dataset, D):
m, n = dataset.shape
bestStump = {}
bestClassEst = np.zeros(m)
numSteps = 10.0
min_err = np.inf
for i in range( n - 1 ):
#将值范围分成numSteps等份,再以该等份的值作为分类的值
min_value = np.min( dataset[:, i] ); max_value = np.max( dataset[:, i] )
step_size = (max_value - min_value) / numSteps
for j in range(-1, int(numSteps) + 1):
for o in ['lt', 'gt']:
value = min_value + float(j) * step_size
predictions = stumpClassify(dataset, i, value, o)
mistake = (predictions != dataset[:, -1] )
weight_err = np.dot(D, mistake)
if weight_err < min_err:
min_err = weight_err
bestClassEst = predictions.copy()
bestStump['idx'] = i
bestStump['val'] = value
bestStump['ops'] = o
return bestStump, min_err, bestClassEst
下面这段代码是AdaBoost的主体:
def AdaBoot(dataset, numIter=40):
bases = []
m, n = dataset.shape
D = np.ones( m ) / m
acc_res = np.zeros( m )
for i in range( numIter ):
#根据分布D和数据集,建立基分类器
stump, err_rate, classEnt = buildStump(dataset, D)
#若单个基分类器错误率大于0.5抛弃并退出循环
if err_rate > 0.5:
break
#更新基分类器权重
alpha = np.log( (1.0 - err_rate) / np.maximum(err_rate, 1e-6) ) * 0.5
stump['alpha'] = alpha
bases.append( stump )
#更新下一次的权重分布D
D = D * np.exp( -1.0 * classEnt * dataset[:, -1] * alpha ) / np.sum( D )
#计算当前集成后的分类器的错误率
acc_res += alpha * classEnt
acc_err = np.mean(np.sign( acc_res ) != dataset[:, -1])
ji
#若集成后的分类器已经达到零差错,则无需继续进行下去
if acc_err == 0.0:
break
return bases
而到实际用于分类时,只需遍历base中的分类器,将分类结果加权求和即可。
sklearn中的AdaBoost
在sklearn中,AdaBoost的使用与其他模型类似;其默认的base_estimator是一层的决策树,而具体的实现算法有:SAMME和SAMME.R,SAMME是以分类的类别作为调整权值分布,而SAMME.R是以分类的类别概率来调整权值分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