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尚勤赶超的攸州人

尚勤赶超的攸州人

作者: 映日菡萏_77fe | 来源:发表于2018-09-07 10:57 被阅读0次

    攸县作家协会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尚勤敢超的攸州人

    文  张小青(原创)

    图  张小青摄影

    攸县地处湖南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武功山西端,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交通十分便利,素有“衡之径庭,潭之门户”之称。攸县汉置,元元贞元年(1295),称攸州。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风纯朴,百姓德厚宽和。值今年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抚今追昔,感慨良多,择其之一,对时光伴陪走过的40年做一次回首,以示纪念。

    青涩的记忆

    在我的记忆深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的攸县农村是贫瘠的,城乡差别比较大,我那些乡下亲戚们的生活还是较为艰难,对乡下亲人们的怜惜之心,一直从父母传递到我们姐弟,因而对乡下的亲人们更多一份关心和惦念。

    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我有幸成为上世纪令人羡慕的吃“国家粮”的孩子,随妈妈在县城读书,最快乐的时光要数寒暑假了。一到寒暑假时,舅舅和表哥们就会来县城,或者用箩筐或者用木制单轮的土车把我,连同妈妈备好的大包小包等物品一同带回乡下老家,那里是我儿时快乐的天堂。

    儿时不知世事艰辛,长大方晓故乡亲人不易。

    由于爸爸的孤儿身份,从小帮助爸妈把我们姐弟仨带大的是外婆和舅舅、姨妈们。

    青荷田田,莲花妍艳,清香袭人的大宝塘

    外婆家在攸县原鸭塘铺乡宝塘村,那里有一口好大好大的水淼淼、波粼粼的大水塘,据村里年长的老阿公说:这个大水塘里面有好多好多的宝藏哦。令幼稚的小伙伴们,每每走过宝塘,都心怀一种神秘之态。然而,宝塘每年夏季青荷田田,莲花妍艳,清香袭人,却最是我平常又深刻的记忆。儿时的我喜欢和表兄弟、表姐妹们在村里爬树、骑牛、捉油巴虫,我还陪过表姐拾粪、拾稻穗赚工分,在开满紫色花朵的紫云英草田里说着梦话……记忆中的表兄弟姐妹们大都是穿着补丁的衣衫,而且不是长了就是短了的,脸蛋也好像总也不清爽,但是,这些都不妨碍我们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疯玩着成长。

    至今,外婆穿着围裙,迈着小脚,追赶着嬉戏的我喂饭的情景依然不时闪现,“小青,吃饭……小青,吃饭……”外婆生怕我没吃饱,每天上午10点左右,总要这样追着为我加一餐。现在回想起来,常常是热泪盈眶。

    那时舅舅和舅妈都是在哨子吹响后按时出工的,应该是参加大集体劳动吧,但是总会按时回来做饭给我们吃的。我觉得舅妈做的菜可好吃了。即便是炒青椒、南瓜、茄子和偶尔的豆腐、鸡蛋都有一种特殊的香香的味道。回到县城家中,我总是嚷着妈妈也要做舅妈那样的有一种特殊香味的菜,贤惠的妈妈详细的问清楚之后,温和的笑着告诉我:“傻孩子,舅妈做的菜是干锅菜,因为舅舅他们舍不得用油,有的菜是没有放油或者少放油的,才会有这样的味道”。应该说经常吃这种干锅菜肯定是难以下咽的,也缺乏营养。这种有着特殊香味的农村干锅菜,是我儿时记忆的一部份。舅妈,感谢您,让我深深的记住了宝塘的炊烟,记住了舅父舅母的爱!

    旧貌换新颜的宝塘村新楼房比比皆是

    还记得有一年寒假,我和表姐妹们挤在一张床上睡。舅妈在帮我收拾衣服时,从我口袋里掉出了贰元钱来,舅妈说:“小青,你在这里用不着花钱,把这个钱借给舅妈买盐油好不好。”我都不知道妈妈放钱在我口袋里,对钱没有概念的我,给舅妈当然是可以的啦。后来才知道,那个时候的贰元钱还是可以派上大用场的哦,我真心为能够帮到舅妈而高兴了好一阵子呢。

    二姨妈家在泥脚巷村,离宝塘村不远,寒暑假,我在宝塘住上一阵后,一般都会到泥脚巷住上几天,然后回县城。记忆中,因为姨父是方圆几个村最好的裁缝,那时姨妈家的生活水平大约要比舅舅们好一些吧。反正我一到泥脚巷,二哥哥就会去鱼塘里捉鱼给我吃。因为大哥哥在延安当兵,姨妈家还经常会有白沙糖给我伴饭吃。但是三哥哥是和我打过架的,因为他不满意吃饭时,姨妈总把鱼都夹给我吃,可能他认为,他也应该吃一点,然而姨妈却只让哥哥们吃鱼汤和辣椒,还时常要边吃边念叨一句攸县民谚来逗笑:鱼仔打个屁,辣椒都有味。看着哥哥们吃鱼辣椒伴饭也吃得狼吞虎咽的,想必这话也有一定的道理。

    其实,现在想来当然还是因为贫穷嘛。长大后,我常对表兄弟和表姐妹们有种特别的亲情和爱惜,一直希望他们好,希望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艰辛的闯拼

    上世纪末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攸州大地,在曾经享誉全国的“五小”工业洗礼下,成就了攸县人善学习、敢闯拼、能吃苦、精明灵巧的特性,凭借毗邻改革开放前沿广东省的地理优势,首先是“五小”工业造就的大量手扶拖拉机司机(俗称“狗仔师父”)们凭着灵泛的头脑,过硬的本领,怀揣“的哥发财梦”,被早先出去的亲友们亲帮亲,邻帮邻的一批一批带出攸县,闯入我国改革开改的前沿阵地——广州和深圳,于是大批的“狗仔师父”们摇身一变成了广州、深圳的士司机。最红火的时候,广州、深圳两地便有不下1.5万名攸县的士司机,占到了深圳的士的半壁江山、广州的士的1/3之多。甚至包括拉萨、乌鲁木齐和厦门等城市,都有攸县的哥的身影,一时间,攸县被号称“全国的士第一县”。由此又衍生出更多职业被攸县人介入,比如:各种流水线作业、商场营业员、开便利店、开宾馆、开超市等等,并且,由开始单一的奔向广州、深圳转而辐射奔向全国各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创业。形成了改革开放闸门一打开,就有千军万马涌进城市务工经商的态势。如此劳务输出的规模,曾一度被国家媒体誉为“攸县现象”,北京大学专门成立了一个“攸县民营经济调研组”,与攸县政府办联合调查“攸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打工”一词在攸县人当中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了。被誉为“湖南犹太人”的聪明而勤劳的攸县人,乘国家改革开放之势,飞速融入各大都市,攸县人的眼光在拓宽,视野在延伸,脚步在跨越。

    勤劳致富的三哥哥仍然坚持在深圳开的士

    我的乡下表兄弟、表姐妹们以其健康的体魄,穷则思变的积极姿态,也不甘人后地陆续汇入了这片闯“海”的大潮中。

    屈指一算,我的三个舅舅,三个姨妈的孩子及他们的孙辈们,除留下了当村支书的大表哥和卫忠表弟在家照顾老人、小孩,其他人全部闯入了广洲、深圳和江浙一带沿海发达地区,外出务工率达90%。

    据统计,我县总人口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27万人,农村劳动力56.03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改革开放促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很大成度上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家庭收入增加的问题。

    他们有的开的士,有的开超市,有的贩菜卖、有的做文员,有的在流水线上操作、有的奔波各地做推销等等,职业种类不一而足。然而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过去从没见过世面的纯朴农民,面对发达的大都市都没有畏惧,更没有卑屈,攸州精神“尚勤敢超”的闯劲、倔劲和灵劲支撑着他们敢于吃苦,敢于奋斗,敢于胜利!

    开“狗仔”(手扶拖拉机)出身的三哥哥告诉我,他开的士,开始没有钱,帮别人打副班,开晚上的车。因为怕走失客人,他就一个班的时间长达十二小时不喝水、不吃饭、不休息,他就像一头倔驴一样认死理:节约时间多拉客人多赚钱!坚持开着车子满世界转,找客人,接客人,以极其热情、友善、勤奋的品质,他赢得了最好的运气——别人开晚班,见不到客人,他的客人还拉不过来;别人开晚班赚钱少,他开晚班比开日班的人还赚得多。到现在,三哥哥帮助两个女儿都在家乡盖了别墅 ,还资助大哥哥的女儿也盖上了别墅,亲戚之间,只要谁有困难找他借钱,他总是最慷慨最爽快的给予帮助,他是亲戚中口啤最好最仗义的人了。

    更重要的是,三哥哥以他的勤劳、俭朴和倔劲带出了两个好女婿,两个好侄儿。年轻的一代跟在表哥身边开的士,都是那么勤奋、努力着,一边认真踏实的走车赚钱,一边用心学习现代化大都市的先进知识和文明礼仪。我曾经也多次到过深圳,都是侄儿们接送,深深感受到了他们的彬彬有礼,勤奋朴实和时尚阳光。从户口上看他们还是湖南攸县农村的农民,但从职业和精神面貌看,他们就是繁华都市的建设者,他们就是充满正能量的新一代。过去所谓的“城乡差别”,在他们身上已经完全不复存在了,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有实力有底气。

    文明行车的侄儿国福

    侄儿三柏与我讲起了他的创业史,我想也代表着外出务工的一代年轻人成长的足迹。侄儿初中未毕业,就被闯入改革开放大潮中尝到甜头的亲戚带到广州鞋厂做流水线工人,硬是用6年的时间,从每月薪酬1500元成长到每月4000元;从流水线工人成长到车间管理者;从身无分文到自己可以积攒钱寄给父母过上好生活了。而且他很有思想、有远见,立志要考驾驶执照,跳槽开的士。理由是:腰缠万贯,不如薄技在身。

    返乡创业的侄儿三柏、四萍全家 侄儿凤立家的别墅和大、小车

    他告诉我,初开的士不久的一天,就遭到坏人挟持抢劫。那是一个初春的晚上,在深圳保安区拉了一个年轻人,客人转了一个半小时,指路到一个偏僻的地方要求停靠,正当侄儿低头找钱之际,脖子上感觉到了冰冷的刀刃,所幸客人只要钱和手机,侄儿也很配合的将所有值钱的东西都交给了他,于是,客人放过了侄儿,抢过钱物就打开车门仓惶逃离。

    侄儿说,望着他逃走后渐渐变小的身影都有一种后怕的颤抖,大约在车内静坐平复了20分钟左右,有两位治安巡逻来到车前问询,他才缓过神来报警,也是运气好,也是深圳保安给力,终于将坏人抓到并绳之以法。听着都让人心惊胆颤的故事,从现在已历练成熟了的侄儿口中平淡的道出,我不得不感慨:社会课堂的残酷和年轻人在外打拼成长的艰辛。经历生死劫难的侄儿冷静地说道:遇事既要沉着,又机灵,任何时候保命最重要。小小年纪的他,闯拼世界,经历了这么多,终将会成为他人生的一笔财富。

    娇雅表姐告诉我,17岁时就知道慕名拜访同村人求带出家乡闯事业,在温州被安排到服装厂做流水线工人,经历过水土不服、皮肤过敏,瘦的皮包骨。一次加班缝纫,极度疲倦的情况下,被缝纫针扎进了食指,同伴们立即告诉她将手指浸入旁边的缝纫机润滑油里,然后让人用老虎钳拨出粗长的缝纫针——想想都令人瘆得荒啊!可是表姐说这点伤疼都不是事,出来闯事业哪有那么容易。

    是啊,我们永远记住的是上一辈亲人们谆谆教导的“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的成长教育;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勤劳致富教育;是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教育!中国人还真就不畏惧吃苦,只要吃苦能创造幸福,我们就用勤劳的双手把幸福创造出来吧!

    花季少男少女们远离父母在外拼搏,即便是尝遍艰辛,也始终不改初心。因为政策好,他们一心要学了本领赚了钱寄回去给家人过上好生活——这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衷——让全国人民富裕起来!这也是我们攸州人骄傲的品质——是孝心的激励,是亲情的推动。常听人说:感动上帝,我想,我们攸州人闯世界,靠的就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靠的就是对国家政策的坚定信念不动摇。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雨艰辛,他们始终坚持最大限度的发挥攸县人闯劲、倔劲、灵劲的特性,拼命拓展见识,提升竞争力,积累财富。

    奋斗出来的幸福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的成功!国家给了政策,路还是要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

    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

    这是多少年来一直盘恒在人们头脑里的困惑。然而,有一首歌它告诉了我们:

    幸福

    ——它不在柳荫下

    也不在温室里

    它在艰辛的劳动里

    它在知识的宝库里

    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

    幸福就在你闪光的智慧里

    我一直都这样坚信!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就业机制的建立,我县劳动力输出从初始阶段的盲目无序到政府的宣传引导、有序组织,劳务产业迅速发展,劳务经济已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并逐步形成了“深圳的士、长沙超市、佛山挖机、山西布市、北京菜市”等劳务品牌,2002年我县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农村劳动力转移十强县”称号;同年被劳动部评为“全国劳务输出先进单位”称号;2010年我县被人社部列入“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县”。到目前为止,全县常年性在外务工人员超过18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量的40%以上,每年回流资金超过20亿元,极大的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常言道:人努力 ,天帮忙。尚勤敢超的攸州人,乘改革开放春风闯出了家门,闯入了春潮滚滚的沿海发达城市,凭着“爱学习、肯钻研、思进取”的聪明智慧,凭着“吃得苦,霸得蛮,争我(攸县方言读e)气”的勤劳质朴,他们终于闯出了一片新天地,闯出了像花儿一样绽放的幸福生活。

    美丽的宝塘村远景

    改革开放走到今天,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回首过去,我们才知道已经走出多远;回首过去,我们才知道该如何坚持。改革开放40年,攸县人已经甩掉了贫穷的帽子,享受着富裕的生活。1997年,我县成为湖南省首批小康县,跻身2013年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500强县市,位列榜单217位。曾连续十年跻身“湖南省经济十强县”,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县等荣誉。

    我的文林表弟,15岁时,因家穷兄弟多,考上了学校也无钱上学而闯入广州船泊业,他虚心求教,埋头苦干,晒得像煤球一样的男子汉,硬是将道不尽的磨难踩在了脚底下,现在已成为一名娴熟掌握造船技术的小有名气的企业主,已在广州、深圳、南沙、东莞等多地置业、发展,高峰期为国家创造过几百个就业岗位。

    文林表弟在公司 文林表弟在船厂

    我的叶娇表妹,15岁的小姑娘离开娘亲闯到浙江杭州,辗转广州、深圳创业,终于创业有成,在县委、县政府“爱乡回流”工程的召唤下,夫妻二人带回资金在县城置业,现在商铺红火,家业兴旺,把孩子培养读了硕士研究生,现已成为一家大型国企的基层管理人员。

    叶娇表妹夫妇回归县城做生意 善解人意的叶娇表妹生意红火

    我的表侄儿凤立,在深圳随父创业,一边经商,一边广泛接受新的管理知识,爱思考,有远见,高度重视孩子的教育,为了给孩子稳定的就读环境,夫妇俩毅然决定带着资本回乡创业,现在他们用在深圳学到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与人合伙做货运,把孩子送进县城读书,留一辆私家车让侄女在家安心接送和辅导两个孩子的学习。

    “崇文重教”是促进攸县人闯出去获得成功的另一内动力,一代传一代,代代有成效。现在,不少返乡创业人员中有极大部分人是为了给下一代创造良好教育条件的。我的亲戚中已有不少人在县城买楼了,为的就是买学位,让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且有的一买两套,说是儿子、女儿今后住在一起很好,有来往,有照应,老人们照顾两边的孩子也更方便。售楼小姐们乐呵呵的告诉我,只有给外出务工创业的人卖楼最舒服,谈价都不要谈。

    象我亲戚们这样普普通通的外出务工农民创业致富的故事在劳务输出大县的攸县实为普遍,不胜枚举。

    过去,人们描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请让我们看看,我们身边的社会主义新农业景象已然是:洋房别墅鳞次栉比,大村小巷路路畅通,楼上楼下电视电脑,人人有手机,户户有摩托,私家小车不稀奇,吃穿打扮皆新潮,孩子送进城里读,文化生活都OK。和40年前相比,攸县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大大超越了当时的想象力了!

    筑巢引凤的攸州工业园

    县委、县政府适时在外出务工人员中积极推行“爱乡回流”工程,县人社局积极引导有技术、有资金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推动“劳务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化。通过加强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指导引导创业带动就业等有效措施,多渠道多途径地帮助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带回资金、技术、项目和信息返乡创业,现已促进我县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劳动力输出与生产力回流的共振效应。当前,全县上下已悄然兴起一股“创业潮”,如:湖南地博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经理吴桂华、天睿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忠、金盛林业生态园林法人代表周文华等等一批爱乡回流成功人士,纷纷回到家乡甩开膀子创业置业,为家乡建设带回资金、带回技术、带回项目,积极推进了我县农村经济优化和经济发展。近两年来,县人社局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680万元,农民工返乡创业2309人,培植典型128户,带动就业10159人。

    攸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改革开放走过40年,一路艰辛一路豪迈!我深深的感到自已何其有幸,亲身参与并见证了社会的大变革、身边亲人生活的嬗变、国家的繁荣富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骄傲,纯朴智慧的攸州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奋斗出了幸福的生活,创造出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为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增添了风采;

    我祝福,尚勤敢超的攸州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放飞希望,再创辉煌,将闯拼出来的幸福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长,用心培养好我们的下一代,接过我们的接力棒,创造出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

    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尚勤赶超的攸州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oq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