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答案是 “否定” 的,因为辣椒是明朝后才引入中国的!
炎炎夏日,没有什么比吃一顿更带劲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这不,刚吃着火锅,媳妇脸就辣的通红!
“你现在的脸比关公还红。”
“你怎么知道关羽的脸红不是因为黄汤。”
“……”
那么,关羽吃不到辣椒,但是他到底能不能吃辣呢?我也是一头雾水,准备放弃时,媳妇说,“还想知道哪些人能吃辣呢(中国人超能吃辣,那《历史上有哪些人超能吃辣?》<研究中>),结果一个关羽能不能吃辣都证明不了。”,看着她一脸嫌弃的表情,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关羽《三国志·关羽传》这样描述“......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河东是今山西运城,而涿郡则是今河北涿州。有记载说关羽是 19 岁时(公元179年\汉灵帝光和二年)杀死解县恶霸吕熊等后亡命,那如果说关羽 19 年来都没有离开过山西,那山西美食是关羽最爱?又是否仅仅之一呢,毕竟后来的关圣人可是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呀?
说到晋菜(山西菜),舌尖和百度百科都有介绍:“晋菜,是以山西为发源地的菜系,基本风味以咸香为主,甜酸为辅。晋菜选料朴实,烹饪注重火功,成菜后讲究原汁原味,擅长爆、炒、熘、煨、烧、烩、扒、蒸等多种烹饪技法,地域特点明显,风味特色各异。”,抄袭了这一大段,但是也介绍得较为清晰了——“地域特点明显”,而运城属于晋西南,晋西南菜的口味偏重于辣、甜、微酸,擅长的烹饪方法有熘、炒、氽、烩和汤汁菜肴的制作,找当地朋友验证过,这个一直没有多大变化——咸香为主、辛辣相辅。当然,这和当年口味相较如何?
解州安邑两池生乳盐,后赐号宝应灵庆池。
运城有一个盐湖,先秦时就有记载。但这也只能勉强说明咸这个味儿从古至今,源远流长。虽说咸味不能论证武圣人吃辣,但这毕竟是一个重口味者的先决条件呀。
依地域而论,似乎遇到了困难,查阅了很多文献,未有记载。
转而查阅“先秦两汉”对于食、祭祀相关史书,有记载:
肉腥细者为脍,大者为轩;或曰麋鹿鱼为菹,麇为辟鸡,野豕为轩,兔为宛脾,切葱若薤,实诸醯以柔之。——《礼记·内则》
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葱,膏用薤,三牲用藙,和用醯,兽用梅。鹑羹、鸡羹、鴽,酿之蓼。鲂鱮烝,雏烧,雉,芗无蓼。——《礼记·内则》
这似乎是另一个论证角度了,《礼记·内则》说了“肉腥细者为脍<kuài>”,这里说的脍其实是“烤”的意思(吃货不分年代呀!),那么,“肉腥细者为脍<kuài>”应该是指烤肉无疑了吧?
而对于“脍”又明确指出了:“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葱”、“芥”和“蓼”中葱就不多说;芥,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芥末;而“蓼”也是一个味辛辣的植物。
嘉峪关“吃烤肉”砖画查阅到这,想起小时候看三国时,那让我疑惑万分的烤肉场面,曾一度怀疑这编剧的能力(你们懂的)。现在想来尤为汗颜。
三国剧照《礼记·内则》中还有另一段记载:
牛修,鹿脯,田豕脯,糜脯,麇脯,麋、鹿、田豕、麇,皆有轩,雉兔皆有芼。爵,鷃,蜩,范,芝栭,菱,椇,枣,栗,榛,柿,瓜,桃,李,梅,杏,楂,梨,姜,桂。
我相信大家一眼就能认出很多字(大家的国语都学得好的呢!),没错,这些就是你认识的东西。“姜”也位列其中呀!看来,之前担心古人没有辣可怎么活的想法是多余的,毕竟咱还有“葱”、“姜”、“芥”、“蓼”等一众可解辣瘾的佐料。
前面说了“脍”,但是并没有明确说是烤肉,毕竟还有烤鱼不是?《礼记·内则》又找到了如下几段描述:
腶修,蚳醢,脯羹,兔醢,糜肤,鱼醢,鱼脍,芥酱,麋腥,醢,酱,桃诸,梅诸,卵盐。
膳:膷,臐,膮,醢,牛炙。醢,牛胾,醢,牛脍。羊炙,羊胾,醢,豕炙。醢,豕胾,芥酱,鱼脍。雉,兔,鹑,鷃。
“鱼脍”俨然在列,按前文描述,这不正是烤鱼么(吃货么可以集结了)?!古代人的智慧是无限、吃货也绝不分年代的啊!!说完了烤肉与烤鱼,也明确了,古代的烤鱼与现在并无二般。那么,现在只要找到关圣人是不反对甚至是喜欢这“烤肉”、“烤鱼”的证据即可认证我的命题了吧?
烤鱼,(口水中...一会得去吃了)据老辈人的说法,当时隐居琅琊县的诸葛亮最爱吃的一道菜是烤鱼,这种烤鱼其用料和做法与普通的烤鱼多有不同,别具特色。诸葛亮每备有家宴时,常邀几位好友共品烤鱼美味。后来,诸葛亮离开隆中,辅佐刘备打天下;一年后,他专程邀几位好友共品烤鱼美味,派人将制作烤鱼的名厨(吴懋<mào>)接到身边,负责军中饮食;刘备成都称帝后,诸葛亮又将其推荐至宫中,为御厨。这种烤鱼不但诸葛亮百吃不厌,刘备、关羽等人也很喜欢吃,成了皇家御宴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美食。
是不是很惊喜,我们的 “关羽是能吃辣的”。
当然,得到这个结论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感叹古代人对吃的研究已经是登峰造极了。
不说了,要去吃烤鱼了……
欢迎关注公众号 cn_isnap
一只拿破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