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是个超会写故事的人,他能将拉里、伊莎贝尔、艾略特、苏珊、索菲等人物写的栩栩如生,书中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命运,他们都是追随自己内心的想法,然后毫不后悔地过完自己的一辈子。只是有人追求的生活是你想过却不敢去行动,比如拉里的理想主义,它是一种赌注,很多人被点了名,但是,当选的寥寥无几。
人生是一场自我完善的修行拉里,是毛姆著《刀锋》的主角,他的前半生过着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混迹于朋友圈,直到在军队里,他的爱尔兰好友在一次战中,为了救他而牺牲。拉里感到非常难过,开始对人生进行思考,想弄清楚上帝究竟有无;想弄清楚为什么世界上会有恶;想要知道他的灵魂是否不灭?于是,他开始踏上一段没有尽头的旅程。
相比于《月亮与六便士》的斯特里克兰德,我更喜欢拉里这个人物。他的人品至少是没问题,虽然他放弃物质和美丽的未婚妻,去寻找他的人生真谛,但是他理解他人,明白多数人都是按常规行事,不要求每个人都有他的人生观。拉里跟伊莎贝尔说,他所追求的东西跟格雷想要挣大钱一样热烈,是刹不住车的。拉里没有逃避现实,他经过出世的一番苦修,最后顿悟回归生活,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他人。毛姆在《刀锋》的扉页写着“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很多人都难以做到,甚至在追求他们的自由时伤痕累累,最后放弃甚至变成逃避主义。但是,拉里做到了。他越过了这把刀的锋刃,他顿悟出世不一定要进修道院,他会丢掉一个“我”字,不近女色,不急躁,慈悲为怀的生活在这世界上,接受形形式式的生活,感受里面的无限。所以,拉里找到了空,填满了自己,让自己大隐隐于市。其实,拉里很单纯,这种单纯如马一浮所说的“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他见识过纷繁复杂的世界,心中仍有一泓清泉在流淌。人性是有善恶的,毛姆却把他描写的近似完美,这世上有这样的人吗?可能有吧,也许,他是一个公车司机,一个餐厅服务员或者在喧嚣社会中的某个角色。
相反,伊莎贝尔追求的是现实主义,她跟拉里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注定不能携手终生。伊莎贝尔很清醒,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想要的是物质和地位,想做别人都做的事情,想参加宴会,想打高尔夫,想穿漂亮衣服等等,于是她跟拉里解除婚姻,嫁给憨厚富有的格雷。都说爱情是个很不行的水手,你坐一次船,它就憔悴了。当伊莎贝尔和拉里之间隔开一座大西洋时,她会意想不到地发现,在启程以前,好象无法忍受的苦痛,也变得轻微了。这是一个曾经沧海的人的经验体会。在爱情上碰了钉子,感到痛苦时,就立刻去搭上一只大海轮。伊莎贝尔无法理解拉里的精神世界,即使在一起也会很痛苦。反而和格雷的结合,她会更加幸福。虽然伊莎贝尔一生过得虚荣,但谁能知道她就不幸福呢。她追求的生活更像大多数的我们,为了追求物质生活,孜孜不倦,有自己的原则和世故,认为想要在这个世界上混得好,你就得接受这个世界的一套,而且不去做别人认为那种不牢靠的事情。比如我们要有责任心和担当,做着一份满意的工作,靠自己的努力赚上一笔钱,养家活口,使孩子们受到适当教育,安享晚年生活。其实,度过怎样的人生,都是自己的决定,如果能跟着自己内心走,成长自己,完善自己,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有趣的是伊莎贝尔跟毛姆说:“如果我不斤斤计较一点,不自私些,高尚些,我就会和拉里结婚,并且过他的那种生活。如果真的爱他,就会把世界不放在眼里。”毛姆一针见血的回答:“你也可以把话倒转来说。如果他真的爱你,他就会毫不踟蹰照你的意思行事。”很多人问会因太爱一个人而离开她(他)吗?其实,这个问题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一样的答案。但肯定的是,要好好爱自己才能学会爱他人。不能说伊莎贝尔不爱拉里,只不过更爱的是钻石和貂皮大衣。不能说拉里不爱伊莎贝尔,只不过他不想去束缚伊莎贝尔,不想去强行改变她的世界观,只不过他有更动人心弦的情感,爱跟它比微不足道,拉里的情感是大爱无私。因此,李宗盛在那首《给自己的歌》唱的一句“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这正是道出伊莎贝尔和拉里不能互相拥有的无奈、
无独有偶,艾略特也是走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上流社会的社交。艾略特认为如果你不经常在重要场合出现,你就会被人家忘记掉。临死前,他都想参加一场浮华的宴会。他参加过那么多的宴会,曾经和所有那些亲王、公爵、伯爵厮混过,现在他们已经忘记他了。他的一生过得那么无益和无聊,不失为一种悲哀。一方面他如此的沉浸在社交圈中,另一方面他对家人和朋友都很照顾,是个仁慈、体贴和慷慨的人,不得不说,这个老头也是很可爱。
书中还有两个人物被毛姆刻画的饱满生动,放纵浪荡的索菲和随性而至的苏珊。这两位女性也是带有凡间气息的,深受许多读者的喜欢。索菲本也是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后来因为失去丈夫和孩子变得堕落,通过放荡的行为和酗酒麻木自己,伊莎贝尔认为她不自救,不自重,而拉里却看到她可爱的灵魂。年轻的时候,拉里和她一同在榆树下读诗时,觉得这个瘦骨嶙峋的小孩蕴藏着灵魂美的种子。因此,具有着高尚使命感的拉里想拯救她,但索菲并不想要这样的救赎,她早就放空了自己,最后她没有越过刀刃,反而被命运之刀所伤,走向自我毁灭。
苏珊,这是一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女人。她的贫困抑制了她追求心灵的自由,于是,她要摆脱贫困,因此靠成为画家情妇为生。在她生那场伤寒病后,出了医院,日子过得很辛苦,直到有天遇到拉里,跟他倾诉后,拉里将她和她的小孩带到一个湖边小镇休养身体,在那段日子,拉里给了她很多帮助。她曾跟毛姆说:“我自己有一度几乎爱上了他,这无异爱上了水里的一个影子,或者一线阳光,或者天上的一块云。我总算是幸免了。”苏珊非常清楚,如果爱上拉里,将会很愚蠢,于是没有上这个当。但是她理解拉里的精神世界,体会到他的超然自由。苏珊那种恰到好处的精明和现实,给她带来了好的结局,最终成为开画展的贵夫人,过上体面的生活。
其实,《刀锋》里的每个人物都得到各自的归宿:艾略特成为社交界名流;伊莎贝尔在一个活跃而又文化的社会里取得巩固地位,并且有一笔财产做靠山;格雷找到一个稳定赚钱的职业可以每天从早上九点到下午六点上班;苏珊·鲁维埃得到生活保障;索菲获得死;拉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道。
我们不能去评判孰是孰非,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说过:“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切要记着,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毛姆也说:“因为人不论男男女女,都不仅仅是他们自身;他们也是自己出生的乡土,学步的农场或城市公寓,儿时玩的游戏,私下听来的山海经,吃的饭食,上的学校,关心的运动,吟哦的诗章,和信仰的上帝。这一切东西把他们造成现在这样。”因此,人和人的成长环境天差地别,每个人有各自的三观和苦衷。因此,每个人做好三件事就足够,知道什么是对的;然后去做;不强迫别人去做。现在网络上很多键盘侠,他们如王小波所说的偏执和思想贫乏,人云亦云,将自己极端的思想强加在别人身上。
平凡的我们不会像艾略特和伊莎贝尔那样过于追求物质和地位,也做不到拉里式的超然,更多的是想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平衡两者达到自我完善呢,只能一边摸索前行一边找寻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