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家教时,教过两个男孩。
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是,理科成绩不好。
他们唯一的不同点是,其中一个男孩A在进行为期12天的补课后,一学期从班上三十多名,进入到了班上前十;然而,另一个男孩B的物理成绩平均分以前是八十多分,补课后期末考试跌到六十五分,气的他爸不行。
同样的教学方法,却诞生出如此大的反差。这让我作为他们的老师,深感惭愧,深陷矛盾。我也在怀疑,是不是我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才导致如此的结果,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看到这个话题——给自己设限,我才逐渐明白,为什么考的更差的男孩B,补课了也很难考好。
对这两个男孩,我的印象都很深刻。他们很努力,有目标,家里也不断给予大力的支持。
然而这两个男孩对理科学习的认知观念,却完全不一样。
男孩A明白自己不聪明,也知道努力是拿高分的关键,从一开始就打算读理科。后来,每次遇到不会做的题,除了呵呵一笑求我指点外,每天晚上回家还会按照我的意思重新做一遍,笔记都是满满几页,十分可怕。
男孩B也知道自己不聪明,知道要努力,但他在上课时最喜欢说的话就是,“我真恨牛顿”,“我一点也不擅长学理科,我以后要读文”,“物理公式记不住啊老师”,等等排斥理科学习的话。
我不知道男孩B是何时养成的这种观念,不过这种观念确实在阻碍他的学习。
为什么?
同样我会让他做满满的笔记,还让家长监督他全部背下,结果一周后检查,又可以全部忘记,理由是“脑子疼”。
每次补课,他都用“不喜欢牛顿”、“以后不学理”等理由,一边安慰老师,一边欺骗自己。
而原先的八十多分的成绩,却是他先前的老师让他背题背出来的,真是荒谬!
从认知上,男孩A积极努力,不放弃每一个机会,心里希望高考考个好学校;男孩B也在努力地学习,但是遇到难题,都会用“不喜欢、没天赋”的借口告诉自己,考得不好都是正常现象,由此放弃努力,放弃学习。
也正是因为男孩B一直觉得自己不行,在挫折前自然就放弃了挣扎扑腾。
读者朋友们,你们想想,男孩B以为他以为的就真的是他以为的吗?
我突然觉得,这就像有些人,一开始就从脑子里觉得自己做不好一件事,结果真做不成功那件事一样。
错误的观念阻碍着行动,而失败的行动又印证着错误观念的正确性。
如此循坏反复,最后当事人也就把“自己不行”当成了理所应当的事实。
可悲,可怕,可惜。
然而,读者们知道人生的精彩之处在哪里吗?
就在不确定性!并不是我以为我以为的就是我以为的。
正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以后会是什么样子,不知道10年后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才会有所期待,有所希望,有所奋斗。
倘若真的每件事都如自己所想一样,觉得能成功就真能成功,觉得失败就一定会失败,全人类都成了预言家,那“努力”的意义又在哪里?!“奋斗”的价值又何以体现?!
读者们,不要给自己人生设限,别人说你不行,你就真的不行?自己觉得自己不行,你就真不行?
在环境影响你,给你一个答案后,从此以往你就觉得这一定是人生的结果?还是你不愿意主动去寻找人生的结果,打破思想的局限?
从今天起,我们能不能不要让短暂的事实说话,能不能去让长久的努力去验证思想里的谎言?
最后,请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因为你怎么想,就必然决定你将怎么活。
跳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