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接受,这就是他们的成长规律。如果教师不能接受学生就是会不断犯错误的这一事实,那么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就免不了会产生情绪,就会带着情绪去批评学生,就很容易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也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


午饭后回教学楼办公室放饭盆,往北边果园一瞅,发现有两个孩子在摘西红柿,于是把她们喊住,带到了办公室,我看了看她俩,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手里还拿着刚摘下来的有点绿的西红柿,开口语气平和的说道:“你们俩想吃西红柿啦?在哪个班的菜畦里摘的?人家别的班种的时候,你们给帮忙了没有呀?人家种植的班级为什么不摘呢?是他们不知道有红的了吗?——不是,因为还不熟,人家舍不得摘,等红了再摘,人家两三个月的辛勤劳动成果,你俩几秒就摘下来,这不是践踏别人的劳动成果呀?人家种植的班级不心疼吗?,这是不劳而获的行为。”她俩点头表示意识到了错误。

我又补充说,记住,别人的东西再好,不是自己的,未经允许也不能动;还有老百姓经常说的一句话“李下不整冠,瓜地不系鞋”,什意思呢?这上半句李子不整冠中的李,指的是李子树,整冠指的是整理冠帽,就是头发和帽子,而整句话说的就是在李子树下不要整理自己的衣冠,因为整理衣冠,手往往会伸起来,很容易会被别人以为你要偷李子,想把李子放到帽子里面带走。而下半句瓜地不系鞋,说的是在农田中的瓜地里面走,不要蹲下来系鞋子的鞋带,就算是真的鞋带掉了,可以走慢点,出了农田再系鞋带,不然你蹲下了,会被别人认为你要偷西瓜了。这句俗语中的行为看似很普通,可是却很容易招到别人的误会,明白我说的意思了没有呢?她们俩向我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当然在谈话过程中我也听取了他们的“分辩”,整个谈话过程中,我没有说一句指责她们为什么去果园偷摘西红柿之类的话,但是从她们交上来的“情况说明”来看,的确是从思想上和灵魂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了,这就足够了。
沈丽新老师在她的作品《温和坚定做教师》中说,成长中的孩子总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要接受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的观念,面对他们的错误,尽量心平气和,把看到的事情或者问题描述出来,可以给他们一个机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批评与指责只能让教师发泄情绪,不一定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对正确行为的记忆。过多批评会影响师生关系,而只有师生关系良好,学生才不必花时间去想如何对付教师。
2023年6月1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