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书,一拿起,脑中嗡嗡地满是不耐烦,逼着自己看了几句也不知道到底看了什么,只觉眼前全是横竖撇捺,竟无一字入脑入心。再看多两眼,整个人都要爆炸似的难受。也不知怎么开始,已经读完了好几本,有来不及品味琢磨的经典的书,有时兴的前人之经验总结。如今拿了一本需要费脑过心的书竟也看得津津有味了,还似乎有那么点如饥似渴的感觉。
很多优秀的理论虽然说不出来但常常就能被指引着朝向卓越。比如当学生在吵时,我的脑子第一时间也在吵:你不应该发怒,你应该冷静地温和地处理。首先直觉感觉就告诉了我应该怎样做最好。而不是以前的做了后才去后悔。我想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吧!
事例一,小练笔时,朱一直坐着迟迟不动笔,我没有直接走过去骂,而是轻轻问:“怎么不写呢?”“不知写什么。”“那就写一样吧,比如滑冰啊。”我知道他去参加训练并且参加过比赛。他眼睛一亮:“可以写吗?”我笑着点点头:“当然啦。也是一项运动。”然后他就开始写了起来。
事例二。梁一直无所事事地坐着。“看书吧。”“没有。”“可以去书架拿。”“不看。”“那就改导学吧!”也许是察觉我的语气不太好,他磨着还是拿回了导学,但打开后就一直弯腰不出现的状态。神奇的是,我不再是很生气的,过了段时间,我叫他过来,没有直接骂他,(现在想想,类似的情况以前都是直接开骂的。太不应该了!!!)而是温和而坚定地问话。“你为什么不改导学?”“不知道怎么改。”“没有想出办法吗?”他摇摇头。“谁刚改完导学的,请举手。”点了最近的一位孩子过来:“请你告诉他,你是怎么改导学的。”“我借了别人的导学。”听后我再转头问梁:“现在,你想出办法了吗?”他点点头。“什么办法?”“可以借同学的导学来抄改答案。”我点点头:“那去吧,改好你的导学。”然后他借了一本,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开始认真地改了起来,遗憾的是,下课铃响了。我多么希望没有铃声,多么希望等他改完再下课啊,要知道,说服他肯改,真是耗费了好大的心力。但我想,只要教育方法是对的,效果就不会太差。晚上放学,他也认真改做导学,只做了几分钟就拿来给我检查,我非常惊讶的,因为知道他有两课是没有改正的,需要一定的时间,他一定利用了中午餐后的时间修改了。这一刻,老母亲般的安慰感涌了出来。太令我喜出望外了呀!然后我说你可以接着改前面那些,他竟也认真改了起来。直到放学,他很平和愉悦地说:“李老师,再见。”“再见。”再见,孩子。
读书,读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