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操场》这个故事是我听来的。
说故事的人是一个95年的小伙子,这件事是他的亲身经历。他的老家在湖北十堰,如果有朋友是他同学,也就读于那所学校,可能会听过这件事。
原本我想借题发挥,将这个故事作为开头,编一些荒诞的故事出来。可惜,实在是想象力有限,也懒得动脑去构思、营造,也不太想写一些怪力乱神的故事,所以,只好算了,先将之作为奇谈故事记录下来。
听完这个故事,我想到的是“人生的虚无”。生时,我们各自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类,一旦死去,就立刻物化,变成了“东西”。不说后来被夹在泥土里的骨头,就是刚死去时的身体,也只是一堆血肉罢了,跟思想已经完全不沾边了。没有思想的血肉,跟猪肉、羊肉、牛肉好像也没什么区别,不是东西是什么?
现在普遍实行火葬,人一死,第二天就烧得只剩下骨头渣渣,连“东西”都不是了,只是一些物质而已。
人生啊,到最后都归于一派空洞的虚无!
想到这里,我就觉得,现在我还活着,还能思考,这真是莫大的幸事!
我还想到,人生在世,一定不能白活一回。
之前看到一种说法,说是人的死亡有两次。一次是生物学的死亡,即身体的死亡;一次是社会性的死亡,即整个人类社会将之彻底遗忘。
第一次死亡,只是身体去世了,音容、笑貌、思想都还活在人世;第二次死亡,才是真正的死亡,一个人在世上的一切痕迹都被抹去,他来过、存在过,却跟从没来过、从没存在过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一个人若是想要活得有意义,一定不能活得太物质,要活得“精神”一点。确切地说,要有精神性的产出。只要是精神性的产出,都具有长久流传性;只要这种精神性的产出不被人类社会的专制所扼杀,就拥有长久流传的机会。
诸如宗教教义、思想论著、技术、音乐、绘画、书法、诗作、文学等等,都是。
这种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想想那些已去世的古代先贤、近代先驱、当代名人,不是仍然活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吗?
释迦牟尼、孔子、蔡伦、达芬奇、吴道子、王羲之、李白、白居易、曹雪芹、鲁迅、张国荣、黄霑、张雨生,等等等等,这些人统统都还活着。我们如今还能经常听到或看到他们说过的话、写过的字、作出的画、作出的曲、唱过的歌、演过的电影、写过的故事,这不是相当于他们都还活着吗?
所以啊,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些精神性的产生以流传后世。不必说什么“泽被后世”的空话,就一条,为了不白活一回!
想来,我们这些写作爱好者在干的,正是这一类事呢!不管简书以后的命运会怎样,只要所有写作者在简书上写过的文章都能得到存储,并一直保存下去,而且可供查阅,相信到了千年以后,人们也还是能看到我们写过的文章的。
他们也一定能看到,一千年前的2021年11月1日晚上,有一个网名叫蚂蚁的人,在简书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特别的操场--后记感想》的文章,说了一些疯言疯语,哈哈……
一千年后的那位朋友,如果你看到了这篇文章,我要感谢你,因为你的阅读使我活在了千年以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