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6传习录心得27黄省曾录2

作者: 天大平安 | 来源:发表于2017-08-16 22:49 被阅读0次

“佛教也十分重视心的修养,但是它不能用来治理天下,这是怎么回事呢?”先生说:“我们儒家修养心性,未尝离开过事物,只是顺应它的自然天性,这就是功夫。佛教却要杜绝事物,将心当成幻相,逐渐陷入虚寂中,似乎与世间事物毫无关系,因此说,它不能治理天下。”治理天下是儒家的目标,儒家是入世的;而佛教既是入世的,更是出世的,佛教的最高目标是治理众生的心灵,使众生都能了生脱死,超出六道轮回,进入一个超时空的最理想的世界。治理天下必然导致争夺天下,物欲之争又必然导致人心的败坏。儒家是企图以“仁”来教化人心,再依靠被教化的君子、圣人去治理天下;而佛教则是用简便的教法引导人们舍弃物欲,最终进入一个无物欲的理想世界。

人生下来时,整个心地都是纯净的,安静的,与天体没有二致。受了外物感触后即产生运动,在运动中,精神上随之有了反映。反映于心便产生了喜爱、厌恶、欲望、杂念。人的理智被外物所迷惑,渐渐远离了心之本体,天性障蔽了,良知消失了。于是,便有了圣人教化人类的愿望和业绩。“圣人”的称号历来并非儒家先哲的专利。天有华文,地有事理,半月象刑,太阳象德,四时为法式,度数为节制,阴阳是万物生长的气,五行是操行功业的象征,以五政为道,以五音协调善恶,以五声为缘故,以五味作事物……凡能通晓这些的人都是圣人。圣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心存“良知”,掌握了“道”、理。他们把苍天作为伞盖,把大地作为车子,用四时作为驭马,让阴阳二仪来驾御。乘着白云,飞上九霄,和天地同为一体。物体在天体之间,天体与心体同理。这个“体”安静地好象不在思索,淡泊地好似没感受。

相关文章

  • 20170816传习录心得27黄省曾录2

    “佛教也十分重视心的修养,但是它不能用来治理天下,这是怎么回事呢?”先生说:“我们儒家修养心性,未尝离开过事物,只...

  • 【传习录读书札记160】君子能不能收礼?

    《传习录下》第227条 黄勉之,名省曾,王阳明学生,《传习录》第227条至295条,由黄勉之录。 黄勉之问:“‘无...

  • 读《传习录》第二十六天

    今日,我读《传习录》之黄省曾录第一天。 黄省曾,即黄勉之,字勉之,号五岳。江苏苏州人。王守仁学生。 ...

  • 《传习录》摘抄: 黄省曾录(2)

    问“志士仁人”章。 先生曰: 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根子看得来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

  •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78天

    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天学习《传习录》第五十六【黄省曾录】。 黄勉之问:“‘无...

  • 感恩日记

    感恩日记2022/11/15总2216 美好的一天从学习阳明心学开始,今天继续学习《传习录》之《黄省曾录》...

  • 感恩日记

    感恩日记2022/11/16总2217 美好的一天从学习阳明心学开始,今天继续学习《传习录》之《黄省曾录》...

  • 传习录黄省曾录8.17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人之初白纸一张,心里不知善恶,慢慢的长大受外物影...

  • 传习录黄省曾录8.15

    “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著。”明白良知是个核心,才能没有执着。良知的心面对不同的事物会改变,不是死搬教条,要时时...

  • 传习录黄省曾录8.16

    “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动处就是几。诙神几曰圣人。圣人不贵前知;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0816传习录心得27黄省曾录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bw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