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篇》
近些日子,乘听雨在相府中忧心忡忡,眉头紧蹙,来来回回地踱步。忽然,一名下人匆忙来报。
乘听雨赶忙快步走了出来,急切地问道:“怎么样,有法正的消息了吗?”
下人神色黯然,缓缓摇了摇头:“据确切消息,法正在掩护您之后,遭敌人万箭齐发,不幸身亡。”
听到这个噩耗,乘听雨如遭重击,心头猛地一颤,身体晃了晃,险些站立不稳,连忙用手紧紧扶住椅子,这才稳住身形。
“丞相,不过还有一个消息。有一些自称是乘国的旧将,前来投奔。”
“快快有请,快快有请!”
只见走进来的几人,皆是熟悉的面容。士集,这位好哥们;乘国以前的旧指挥——琳柠;在战争中结识的自称“遗憾”的得力助手;从战场中英勇归来的百里鸿波;外交出色的邬英毅。
乘听雨见到他们,心中大喜,眼眶瞬间湿润,虽然乘国已经不复存在,但他们依旧不改口,仍尊称自己为乘王。乘听雨的眼中闪过感动的泪光,赶忙吩咐下人:“给我上最好的酒菜,好好招待。”
“遵旨。”
原本宁静的燕国相府,顿时变得热闹起来。乘听雨高举酒杯。
“经萧关战役一别,甚是想念。既然有缘再相见,那咱必重振旗鼓,继续对抗翊国!”
其他人纷纷响应,开怀畅饮。
宴别过后,乘听雨来到燕国的参政台上,仔细端详着地图,陷入沉思。突然,一位身穿铠甲,手持佩剑,英姿飒爽的将军走了进来。乘听雨满脸疑惑,询问道:
“这位将军你是?”
“我是周王派来辅佐燕国的红中,前来担任太尉一职。”
“对了,这些天,燕王为何一直未来参政?”
“燕王这几日身患重病,恐怕难以痊愈,所以燕国的大小事务,暂时交予您了,丞相。”
“这样?那你对燕国的下一步战略有何想法?”
“那行,请看地图,燕国作为周国的附属国,实力相对较弱,但并非没有崛起的机会。想要扩充军队,得先攻克西凉的阴山,将丞相您的旧部收编回来,紧接着,通过白马,进攻山东,如此燕国实力方能增强。”
“那我有疑问,翊国呢?”
“翊国那边目前先保持友好关系,周国一直在与他们保持友好联络,当下我们联合唐国,共同进攻齐国、赵国、吴国。”
“这,你可知我跟他们有血海深仇?”
“丞相,这我当然知晓,但是我们现在毕竟要以大局为重,遵循大方略行事,咱们才能成功报仇,只是此刻并非最佳时机啊,丞相。”
“那……好吧,你说下一步该如何安排?”
“准备集结军队,拿下阴山叛军,进入西凉,收编乘国的残余部队。”
“行,那下令安排下去吧!”
公元 774 年,燕国在红中太尉的带领下,历经艰辛,成功攻克阴山。
此时的参议政厅上。
“邬英毅,安排一下,跟乘国旧部联络,就说我乘王回来了,把他们招收进来。”
“是。”
“现在战场形势如何?红中。”
“根据周国提供的消息,请看地图,关中和江汉的两座战略性大城,西城被唐国夺下,唐国正在与赵国和吴国交战,上洛这边,周国未能成功抢占,反而被齐国夺了去,双方正在关中地区激烈交战。然而翊国却在一旁观望,我认为咱们燕国的下一步战略行动,应当迅速打下白马,进攻山东齐国!”
“行,听取你的建议,下一步就如此安排!”
正当燕国准备全力进攻山东时,没想到齐国传来了内乱的消息。
“山东那边究竟什么情况?听说内乱了。”乘听雨在参议厅急切地问道。
“听说是山东齐国的君主潘王施行暴政,手下成员纷纷造反,在山东又建立了一个宋国,反对齐国的暴政,齐国手下大部分人都失去人心,很多将领,有的干脆直接去投奔荆楚的赵国了。”
“那这岂不是进入山东的绝佳机会?抓紧行动,迅速整编军队,传我丞相的手谕,全力备战,随时进攻白马,打败宋国!!!”
“尊旨!”
这时,红中太尉站了出来。
“丞相,我觉得,咱们攻打白马的意图太过明显,宋国可能会时刻警惕,我认为,应当在白马和高唐两地同时部署,迷惑对方视线。”
“好计策,那就按照太尉的指示去安排吧。”
公元 776 年,燕国在白马和高唐两边集结了众多军队,宋国这边感到十分诧异,根据探子回报,好像燕国要攻打两座城,这让宋国国君疑惑不已,凭燕国的实力难道能够同时进攻两座城?他对此充满疑惑。
在山东的宋国,朝堂之上却是一片轻松之态。宋国国君坐在王座上,轻蔑地笑道:“燕国?就凭他们也敢觊觎我山东之地?简直是痴人说梦。”大臣们也纷纷附和,认为燕国实力不足,不敢贸然进攻。
燕国这边,见宋国国君如此轻敌,决定出其不意。趁着宋国国君还未摸清状况,燕国大军悄悄集结,趁着夜色迅速向白马进发。
夜晚时分,宋国大堂,突然传来白马被攻陷的消息,宋国国君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轻敌的严重后果,赶忙召集军队,前往山东布置防线,然而却为时已晚,山东的部分土地,已纷纷沦陷。
这里原本是一片安宁祥和之地,然而燕国的到来却打破了这一切。
烽火连天,硝烟弥漫在宋国的上空。燕国的铁骑如疾风般席卷而来,所到之处,宋国的土地纷纷易主。
原本宁静的城镇如今陷入了一片混乱,哭喊声、叫骂声此起彼伏。宋国的将士们在战场上惊慌失措,四处逃窜,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曾经威风凛凛的军旗如今残破不堪地倒在地上,被无数双慌乱的脚踩踏。铠甲歪斜,武器丢弃,那些平日里誓言保家卫国的战士们,此刻只想着如何逃离这可怕的战场。
一位将领满脸血污,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让士兵们坚守阵地,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恐慌的浪潮中。士兵们如潮水般向后退去,互相推搡、拥挤,只为求得一线生机。
道路上挤满了逃命的人群,战马嘶鸣,车轮滚滚。有人被踩踏在地,发出凄厉的惨叫,却无人顾暇。
曾经肥沃的土地被鲜血染红,村庄被烈火吞噬。宋国的荣耀与尊严在这一刻荡然无存,只剩下无尽的混乱和悲哀。
最后,宋国的援军才匆匆赶到,勉强抵挡住了燕国的进攻,但濮阳还是被燕国夺了去。
“丞相,前线战事仍然艰难,宋国军队异常顽强。”
乘听雨坐在台桌上,默默看着地图,心中思索:
“不应该呀,宋国是从齐国分裂出去的,按道理说实力应该大幅削减,然而竟还有如此顽强的军队,实在是想不通。”
“报,周国君主来到!”
乘听雨立马起身出去迎接。
周国国君目光坚定,手指重重地落在潼关的位置上,沉声道:“朕决意联合唐国,先拿下潼关,以此为突破口,拓展疆土。”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乘听雨微微颔首,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说道:“国君英明,潼关乃战略要冲,若能拿下,局势将大为有利。”
周国国君接着说道:“待潼关入手,朕将联合燕国之力,一举消灭翊国,朕已与宋国君主达成停战协议,以保后方安稳。”
乘听雨听闻,脸上瞬间露出欣喜之色,双手抱拳,激动地说道:“国君此计甚妙!翊国与我燕国素有积怨,此次能一同将其消灭,实乃大快人心。我燕国定当全力配合,绝无二话。如今燕国与宋国也已结成友好关系,各方形势对我们极为有利。”
公元 780 年,燕国率先对翊国宣战,这并非一场普通的战争,而是洗刷乘国之辱的决战,燕国派出三路大军,一路由琳柠统领,二路由邬英毅统领,三路则由乘听雨亲自挂帅出征。
燕国的王城中,战鼓雷鸣,震彻云霄。燕国丞相乘听雨站在高高的城楼上,神色决然,向着下方万千将士高呼:“今日,吾等向翊国宣战!此乃雪耻之战,必倾尽全力!”
燕国的大军如汹涌的潮水般涌出城门,分为三路,气势磅礴。其中,那由曾经乘国的旧部组成的一路,更是满怀悲愤与决心。
他们身着战甲,眼中燃烧着复仇的怒火。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屈辱。
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耳欲聋。燕国的将士们舍生忘死,奋勇杀敌。
邬英毅身中数箭,却依然高呼着冲锋的口号,鲜血染红了他的全身,仍然屹立不倒,死死地阻挡着敌人前进。
多宝战士失去了一只手臂,却仍用另一只手紧握着长枪,奋力刺向敌人。
战场上尸横遍野,断肢残躯随处可见,但燕国的将士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洗刷耻辱,夺回尊严!
最终,在燕国三路大军的拼死冲击下,敌方所占领的安定城摇摇欲坠,燕国的军旗在战火中高高飘扬。
燕翊之战后,周国和唐国也紧接着加入了这场战争。
正当燕军和翊军杀得难解难分之时,远处传来阵阵喊杀声,原来是周国和唐国的联军如神兵天降。周国的铁骑冲锋在前,势如破竹,唐国的弓箭手万箭齐发,遮天蔽日。
翊国的军队本就被燕国的进攻打得疲于应对,如今面对三国联军的强大攻势,顿时陷入了绝境。他们的防线迅速崩溃,士兵们四处逃窜,却无处可逃。
战场上一片混乱,翊国的将领们声嘶力竭地指挥着抵抗,但无济于事。
联军士气大振,如猛虎下山般追杀着翊国的残军。
翊国皇宫内,皇帝诸葛正面色苍白,听着外面传来的战报,心知大势已去。他绝望地瘫坐在龙椅上,眼中满是不甘和恐惧。
不久,联军冲进了皇宫。诸葛正企图逃跑,却被一名勇猛的战士一剑刺中,倒在了血泊之中。
至此,翊国彻底落败,这片土地被三国联军所掌控,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落下了帷幕。
安定城墙上的翊国国旗,在风中摇摇欲坠,最终掉落下去,取而代之的,是燕国国旗。乘听雨站在墙头上,望着远方,心中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