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新導師
课程故事:飞过你的天空——和你一起去观鸟

课程故事:飞过你的天空——和你一起去观鸟

作者: 吴向东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7-10-30 11:16 被阅读71次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7年总第2期

    作者:孙安懿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小学


    VIP观景台

    这个课程的开发还得从周继卿同学的一篇周记说起,这个男孩被窗外的几只鸟吸引,有事没事就瞄过去,看着看着就有了一些发现、一些感叹、一些联想,他把这些写下来,字里行间都是他的小淘气。

    在这个班级里,我的座位被称为VIP观景区。但我觉得要把VIP这三个字去掉——我座位可是前有门神后有胖墩,怎能叫VIP 呢?不过我左边是窗户,窗外有一片竹林,闲来无事时我便“欣赏风景”,从这点来看,我这座位还真算是VIP观景台。

    窗外的竹子都长到四楼这么高了,竹梢正好在我的眼前晃动。竹枝上经常有一些小鸟在枝头上歇息。起初,我还以为它们只是偶尔的来客。慢慢地,我发现来的一直是那五六只小鸟。于是,我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它们的邻居。

    我每天热情地观望着它们,偶尔对着它们打声招呼,但它们毫不理睬。这群没礼貌的邻居!它们从不跟我打招呼,也从不敢到我这儿来,只在离我五米远的枝头停下,仿佛我这里有什么可怕的东西,而我也只好接受了这群没礼貌的邻居。

    我的这些新邻居们长着一身灰色的羽毛,白色的脸,头上还竖着几小根黑色的羽毛,看上去像是戴了顶黑色的魔法帽。它们到底是什么鸟呢?我的邻居对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毫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

    我猜测,它们应该是在外出捕食或捕食归来时才来到枝头,而它们的巢穴也应该在附近。有时只有一只鸟在枝头,但是你也别担心它会孤单,它有高招呢,它会在枝头高声鸣叫呼朋唤友。早上和下午最热闹了,那正是它们捕食或捕食归来的时候,有时有三四只,有时有五六只,停在枝头欢唱。它们可能在比谁的歌声好听,可能在聊自己今天的收获或者看见的奇闻趣事,有时它们则在玩互相追逐的游戏。

    这就是我的邻居——一群有趣的小鸟!

    我在评语中一边指出他心不在课堂,一边欣赏他对身边事物的有情与细心观察。他写的这种鸟我也经常看到,个儿像麻雀般大小,可人家比麻雀时尚,戴一顶帽子,整个精气神儿就上去了。是啊,来者何鸟,我也十分好奇。于是找百事通的科学老师请教。

    吴向东老师是特级教师,吴老师有“爱鸟达人”之称,他看了周同学的作文,不仅欣然相告,此乃红耳鹎鸟,而且,还把这篇作文发到朋友圈广为宣传。校刊编辑在吴老师的微信上读到这篇作文,相中了此文,说是要马上刊用。我把这个消息在班级宣讲,以激励学生留心关注生活的细节,认真写作。听着周继卿的作文,很多同学眼神闪着羡慕,内心漾起波澜。可不是吗?自己也看见那些鸟的,可还真就没有细看,也没有多想。在周同学的笔下,小鸟们有了性情和秘密,再转头去看它们时,都觉得它们有所不同了。

    听说我们班的学生对鸟儿那么有兴趣,吴老师如遇知音,当即决定,带全班同学到公园观鸟去。

    可以说,如果没有窗外的小鸟,没有周同学的作文,没有吴老师的网络宣传,也就不会有这一次观鸟与写作的课程。

    鸢尾花教学模式强调课程的生发源于学生的生活和思考,恰好,学生的作文中呈现了一个话题:对鸟的观察和了解的兴趣。教师捕捉到这是一个信息,于是顺应话题,就有了开启这门课程的计划。从这篇周记里还可看出,学生在不断地揣测鸟的心理,这说明人的天性中就有一种与物建立联系的需求和能力。据此,课程一起步,我们就把目标定在培养探究、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同理心。

    古诗中那只画眉鸟

    今天讲诗的是张蓉珊的小组,看到屏幕上出现的古诗题目——《画眉鸟》,我暗自发笑,观鸟观出魔怔了,也许,好的课程就是让人着迷啊。班级每周有两次学生讲诗的活动,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选诗,借助网络资源自学,然后在班级交流,想不到这一次他们竟然选了一首跟鸟有关的诗。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张蓉珊说:“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画眉鸟的叫声。”她播放了一段鸟鸣声,同学们在底下应和着:“哇,好好听啊。”“叫声很清澈的感觉。”张蓉珊又问:“你们觉得它叫的声音是高兴还是不高兴?”课这样上就很有点意思了。接着她又带大家欣赏了姿态不一的画眉鸟图片,几张林间穿梭的倩影引得我们赞赏不已。他们从网上搜集的这些声音和图片,一下子就把课堂带入了鸟林。在这种气氛下,张蓉珊问:“诗人为什么要写画眉鸟呢?”诗意并不艰深,因为看过那些自由飞翔、欢欣雀跃的鸟,理解这首诗时就更能代入自己的情感,结合诗人欧阳修当时被贬谪的现实背景,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诗人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归隐山林、向往自由的心意。

    我猜测,因为有前期一次次观鸟、阅读的体会,学生讲诗时自然就引入了鸟叫,自然就关心了叫声背后的喜乐哀愁,自然就明白,即便是鸟,也有一份情感真实的生活。诗人借此传情达意,在学生看来完全是情感一致,无需拐弯影射。

    所以,理解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有的学生把诗人与鸟的处境予以对照,她写道:“我来到小树林里散心,看到美丽的画眉鸟在五颜六色的花朵间飞翔,它们是那么自由,那么无忧无虑。听,它们在枝头歌唱,歌声悦耳。我不由得猜想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放在精致闪光的鸟笼里,喂它们最好的食物,它们也一定唱不出这么美妙婉转的歌。唉,这多么像我啊,就算朝廷给了我一官半职,我还是觉得归隐山林的自由生活才是最惬意、最舒畅的。”

    鸢尾花教学模式开启后,阅读、探究、分享几个环节没有规定的次序,都是顺应时机的自然呈现。比如这次阅读,它来得偶然,而且,来得很不一样,它是学生自发寻找材料,由学生自主组织的学习。并且,学生能经由对画眉鸟的同理心,深切感悟诗人的情怀。想知道学生到底有多大的潜力,就试着给他们提供多大的舞台吧。

    恰好的口语交际课

    很巧,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关于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主题,口语交际中有一个话题:小明看见爸爸背着枪又要出去打鸟,急忙上前阻止。如果你是小明,会怎样劝阻爸爸呢?这个时候谈论打鸟,班上同学都义愤填膺,怎么劝说小明的爸爸呢?说来说去都是道理。

    爸爸,难道您不知道小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吗?它能帮我们捕捉害虫。

    爸爸,小鸟也是有生命的,生命对于它来说不也至关重要吗?它也有自己的家人,如果它死了,它的妈妈肯定会伤心难过的。

    这些道理小明的爸爸当然都懂,作为口语交际课,这样正确的劝说都行。但是正赶上我们希望通过观鸟活动,发展学生的同理心,从这个角度看,学生的劝说还远没有达到与鸟共情的地步。到底怎样才能直击心灵、使人触动呢?有时候,动之以情的劝说更胜于晓之以理。要想动人以情,先得动己以情。关键时候,网络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吴老师找来了几段特别的视频给学生观看:麻雀喂食、织巢鸟织巢、蜂鸟孵化……

    同学们一边看一边惊叹,动物的情感和智慧真让人心生敬畏。课堂上所剩不多的时间里,我组织大家说说哪些细节是我们从未想到的,一个学生说:“哇,真没想到麻雀那么有爱心啊!”同学们应接话题,一片喧哗。一个学生说:“织巢鸟编织的技术太强大了……”没容他说完,又被底下一片议论淹没。大家心里都装着感叹,没有太多时间交流了。我索性把口语交际布置成书面作业,看看他们内心到底多了怎样的情愫。

    这个话题可以说是一次新的引入和阅读。只要心里装着课程,与之相关的学习就会自然勾连。本来,作为一节单纯的口语交际课,学生讲道理式的劝阻也是可行的,但是,因为我们的课程目标始终要关注学生同理心的发展,所以,就一定要用好这碰巧出现的教育契机。还是吴老师有办法,他专业的眼光不仅能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还能开出一剂味道很好的解药。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时代背景下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ZQJK052)的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故事:飞过你的天空——和你一起去观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dp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