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新導師
吴向东:不想谈核心素养,不想谈关键能力,我们聚焦在基础心智

吴向东:不想谈核心素养,不想谈关键能力,我们聚焦在基础心智

作者: 吴向东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7-10-24 12:09 被阅读427次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高度发展,世界万物的数字化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宏大层面上,环境、能源、全球化、老年化、人口流动及文化交融等给全社会带来的种种变化,在给人类带来更大的解放和自由的同时,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不同以往。所以世界各国一直以来都在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上做着努力,如美国21世纪技能、中国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等,都可以看做是面对数字时代的巨变而做出的努力。

    作为在基础教育领域有着三十多年实践探索的教育工作者,也一直在思考着这些问题。到底哪些是基础的心智,即最基础、最关键、又在某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心智才是这个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必须具备的?本文试图扼要回答这个问题,以供同行们进一步讨论。

    基础心智的选择

    加德纳于1983年曾经提出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理论,不过他当时提出多元智能是为了从另外的角度研究人的智力,所以他在概念的建构上还是采用诸如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等这样的内涵单一的概念来建构多元智能框架。到了2000年初,加德纳又提出了面向未来的五种心智(Five Minds for the Future),即,专业心智、综合心智、创造心智、尊重心智和道德心智。这些心智的概念又显得过于庞大,并没能得到广泛认同和传播,但在内容上与时代更加贴合。吸取加德纳在心智建设上的经验教训,笔者为选择基础心智制定了以下标准:

    ①基础心智的数量尽可能精简,选择最基本的,具有必要的综合性,并能代表某一人格的心理层面,又有时代意义的;

    ②基础心智的概念要具体化和具有思维的可操作性,以便于教师理解和掌握,便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落地;

    ③基于上面两条标准,从研究方法更加科学规范、概念更加明晰的心理科学视角进行选择,选择的这些基础心智能生发出其它心智,达成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④结合中国文化状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向更加优秀的方向转变。

    基础心智的初步框架

    基于上述标准,依据心理科学框架,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各个层面出发,从个体心理到社会心理的知、情、意、行、群、价值观等六个维度,对基础心智进行了选择。

    1.认知维度——批判性思维

    认知包括感知、记忆、注意、思维、想想等,其中思维是核心。那么什么样的思维品质是最基本的呢?刘坚教授带领团队对世界各国的核心素养做了系统的分析,发布了《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发现批判性思维是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的。

    批判性思维旨在培养理性精神,对人在认识活动中容易出现的偏颇性认识或不全面的认识进行质疑,辨析事实证据,并基于可靠的事实证据进行严谨的推理,以达到“明辨”的目的。批判性思维是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等认识活动的基础。

    数字时代信息过剩,各种言过其实、混淆视听的软文泛滥,正确的可能被歪曲,不正确的可能大行其道。无论从商业还是意识形态上,这些泛滥的藉由网络快速传播的信息都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和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人们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条分缕析,形成理性的、独立的判断。特别是对中国来说,由于循规蹈矩、遵从权威文化的影响,对来自圣贤和权威人士言论迷信,甚或习惯性地放弃思考,所以我们更加有必要开展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以培育理性的未来公民。

    2.情绪情感维度——同理心

    情绪情感包括从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到社会情感感受上的友爱、道德感、美感、爱国主义情感,等等。随着脑部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同理心奠定了脑科学的基础,同理心作为情绪能力或情商的核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同理心是指无条件地或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的感受(感同身受),并有效地传达给对方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具有同理心的人,能将心比心,理解他人并容易与他人和谐相处。深具同理心的人,容易在文化层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族群、不同阶层的人达成理解和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层面的同理心理解,更有助于世界和平。深具同理心的人,在环境、能源和全球变暖等问题上更能理解自然,更能弘扬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爱自然,爱地球,爱人类。现在,同理心已被思想家提升到同理心文明的高度[1],去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同理心水平越高,面对需要理解的对象越复杂,越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参与,更加审慎、准确地去理解他人、理解世界。我和孙安懿老师开展的“观鸟—写作”课程,就是藉由跨学科的探究体验活动,去引发学生批判性的思考和对鸟、对人、对自然的同理心,弘扬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精神(参考本期孙安懿和朱晓慧老师的文章)。

    3.意志维度——勇气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在意志力培养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安杰拉•达克沃思通过研究发现,GRIT——坚毅的品质对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坚毅比天赋更能预测一个人未来的表现。[2]在遇到挫折、失败时,仍能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这才是决定最终能够成功的因素。

    圣雄甘地认为:“勇气并非来自体力,而是来自不屈不挠的意志。”由此看来,勇气与坚毅是相通的。从英文Grit上来讲,它本身就包含勇气的意思,两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中国人一直具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文化传统,这是我们的长处。但在“循规蹈矩”不敢突破的文化上却很突出,而要破除“循规蹈矩”,就需要勇气,需要不畏困难、战胜苦难的勇气。有了勇气作为开端,坚毅才能启动,才能破除因循守旧,实现创新。(参见许燕老师文章)

    4.行为维度——探究

    行为是以知情意为基础的,是人的内在需求和外在环境因素促成的。从中国的文化传统来说,循规蹈矩的传承造就了两千年稳固的封建社会,并在团结少数民族,稳定边疆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传承性的行为特质也给创新、突破和变化带来了制肘,特别是在数字时代,不变就会落后,只有不断突破、创新不止,才能与世界共同进步。所以,探究性的行为特质塑造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近年流行的STEM教育和创客运动,强调的是探究性的解决难题的实践,把学生从知识及其产品的消费者培养成为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者和创造者[3]。在以数字化为基础的知识创新的时代,要培养创新人才,探究性的行为特质,从小就必须得到培养。

    批判性思维、同理心、勇气和合作这些基础素养,需要在探究性实践中去培养,探究是它们的载体。

    5.群体文化维度——合作

    群体文化体现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几千年的小农经济造就的是自给自足的文化,往往容易出现“一人为龙,三人为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不合作的怪相。而数字时代群体文化是合作共生共创的生态型文化,其关键特征之一就是合作,按照凯文·凯利在《通向未来的12个必然趋势》的报告中指出:分享=合作,以一种规模化的方式合作,可以让成千上万上亿的人以合作的方式进行互动,这些人的共同协作可以带来社会的变革。维基百科是依靠庞大的用户大规模合作产生的百科全书,目前已有294种语言的词条,仅英文维基百科就有5,479,568篇词条,平均每天有650篇新词条。滴滴、共享单车、区块链等,都是大规模合作的体现。现在的工作,不合作不仅难以成事,不善于利用网络上弱链接的人际关系合作开辟新项目、解决新问题,将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精神,合作学习应与探究学习融合一起成为常态,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项目去锻炼。(参见李双君、许燕、万川老师的本期文章)

    6.价值观维度——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

    价值观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它使人的行为带有稳定的倾向性。价值观是内心的一种尺度,支配着人的观察、理解、信念、态度和行为等,支配着人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以及人的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为人的行为提供理由。

    数字时代是合作共生共创的文化,也在日益解放着个体,给个体带来更大自由的时代。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选择“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两个互为约束、互为成长的价值观,引导个人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与自然共生共荣,同时实现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总结以上从六个维度构建的基础素养,可以借用冰山理论来描述它们之间的总体关系。海平面以下的冰山部分体积庞大,决定着海平面以上较小的外显部分的走向。价值观通过内在的知情意的过程支配着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形成了如下图的大致框架。

    数字时代的基础心智框架

    面向基础心智的课程

    上述基础心智的选择避免了概念过窄或过泛的问题,基础心智初步框架的确立让我们能较为明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为新的课程建设提供了容易掌握的明晰的方向。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批判性思维、同理心、勇气、探究与合作,这些基础心智仅靠如记忆理解学科体系化的知识那样的去情境化的课程是很难达到的,去情境化的目的是为了快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而基础心智不是学科知识,它更倾向于能力与人格层面的全面和谐发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应该始终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备和谐人格的人作为目标,而不是培养成专家”。能力和人格的培养是难以依赖去情境化的课程与教学的,它更需要在真实场境中去让学生受到锻炼。所以,这样的课程需要:

    ①面对真实世界中的有挑战性的难题。这类难题大到环境、能源、交通、气候等方面的社会议题,小到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小难题,如如何解决阳台植物自动灌溉的难题,如何与某位同学友好相处的难题,校园榕树上的害虫榕母管蓟马是否需要打药防治的问题,等等。

    ②探究和解决这些难题是有意义的,是社会责任的体现,或能满足一定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由此产生探究欲和学习动机,从而推动学习活动的开展。

    ③有了探究欲,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然就要用到批判性思维去采用各种方法去理清事实证据,去发现其中的具体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④在探究有挑战性的难题的过程中,需要直面困难的勇气,而不是遇到困难就气馁;需要迎难而上去不断努力探寻,培养不屈不挠的意志——勇气。

    ⑤探究难题,仅靠一个人是难以完成的,需要与同伴分工合作,群策群力,分享智慧;在合作中需要用同理心与同伴、与他人融洽而有效地沟通、交流和分享,互相给予心理支持,共同攻关。

    美国多尔教授提出的后现代课程观[4],诸如学生共同体中心,混沌与不确定性,自组织,生成,迭代,学生间、知识间、问题间等的丰富联系……这些观念能为创建发展基础心智的课程提供理论指导。再把诸如基于项目的学习(PBL)、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和基于设计的学习(DBL)等探究学习的方式,包括笔者10年前创建的鸢尾花(IRIS)探究学习模式[5],为实施这样的课程提供了方法。源于美国而今风靡全世界的STEM教育强调在实践中解决难题;近年来创客运动席卷教育领域,与STEM一起带来了在实践中发展学生能力和人格的新的教育内容和新的学习方式。这些为我们开展基础心智的培养的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基础。

    结语

    数字时代给全社会带来的快速变化使我们不得不去回答哪些才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基础心智,培养基础心智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必然选择。相比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全面和繁杂,基础心智的概念更加清晰和具体化,有利于在课程和教学上更加可操作化。数字时代是合作共生共创的文化,基础心智在选择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这种新的主流文化。基础心智的培养旨在发展学生理性和情感(批判性思维与同理心),培育破除陈规去坚持不懈地探索的勇气,弘扬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同理心),使个人和社会一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杰里米·里夫金.同理心文明[B],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安杰拉•达克沃思著.安妮译.坚毅[B].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3]吴向东.创客教育:从知识传承到知识创造[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07)

    [4]小威廉·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B].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吴向东.面向高质量STEM教育的鸢尾花教学模式[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7(01)


    吴向东,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小学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年第19期(10月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吴向东:不想谈核心素养,不想谈关键能力,我们聚焦在基础心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wjt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