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的人,
总是在健脾,
却总是脾虚,
可能有一点没注意好。
脾胃是我们饮食的重要脏腑。无论我们吃的什么、或者喝了什么,都首先必须经过脾胃的“加工”,吸收里面的精微物质,化气生血,以供给全身各个部位。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其实是非常复杂的。
而我们一日三餐,还要吃点零食啥的,每天也得喝水,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脾胃。
所以,脾胃也是一个任劳任怨的脏腑。
做得多了,难免会有点“劳损”。
因此,很多饮食不大注意的朋友,
脾胃就经常有点虚弱了。
脾胃虚弱对身体会有哪些影响呢?
首先,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很多时候实际就是指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不足,我们身体的形、神都会濡养不足。也就是说,脾胃虚弱就相当于一个加工厂的产能不够,产出的“气血”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这当然是不好的情况。
其次,脾胃虚弱,还影响到水湿的运化。因为体内的清阳之气,需要脾阳运化升散,其它津液也需要脾输布到全身。脾胃虚弱了,清阳之气不能上升,水谷津液不能输布到全身,从而让我们感到头昏脑胀、精神不振,大变稀溏等等。
但是,脾胃作为脏腑,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是否有虚弱,或者有其它问题呢?这个问题,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吃饭不香”而怀疑自己脾胃有点虚弱了。不错,脾胃虚弱的人,饮食方面肯定会相对减少,食物吃进去之后,腐熟消化的过程也会延长,这些都是脾胃虚弱的表现。
如果从饮食这一方面来判断,很多人都会有点“不思饮食”。而且,他们也一直在调理自己的脾胃,健脾益胃的食疗做得还不错,为什么一直在健脾,却一直在脾虚呢?
首先,脾胃虚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不足”,也就是脾的“阳气阴血”的不足。这类虚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体差”,多数还会有其它体虚乏力、头昏思睡、动则气喘等等。
这种单纯不足的调理,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中医说“虚则补之”,什么不足就补什么,通过一些饮食的调理,慢慢还是能恢复过去的。
还有一种“脾胃虚弱”,
相对来说就比较麻烦了。
这就是“脾虚生湿”,
也是本文重点阐述的一个方面。
我们知道,湿气重了,首先影响到的脏腑就是“脾”,我们也不能忘了,脾一旦有了问题,首先也是在体内滋生湿气。这两个情况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关系。所以,我们很难区分到底是脾虚生湿、还是水湿伤脾。
正是因为脾和湿气的关系比较纠缠,所以,当我们健脾的时候,不小心就会滋长了湿气,而去湿气的时候,做的不好又会伤脾。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总是在健脾、总是在脾虚”的根本原因。
所以,对于这类“脾虚湿盛”的脾胃虚弱,我们调理的时候就需要特别注意了,既要补不足的气血,又要祛除多余的水湿,这里面的权衡是比较关键的。
我们常见的健脾方法,多数都是健脾益气、或者利水渗湿为主。确实,这也是中规中矩的做法。但是,对于脾虚湿盛时间较久的人,我认为,还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醒脾”。
因为水湿之邪本是阴邪,其性重浊伤阳,湿气和虚弱的脾胃在一起,就如同把衣服浸泡在水池里。怎么使衣服快速干燥起来?当然是把揉成一团的衣服发散开来,放到阳光下。而这个“发散”的过程,就相当于“醒脾”。
怎么醒脾?其实也就是“芳香醒脾”,芳香醒脾对脾胃的调理是很有独特之功的。如砂仁佩兰豆蔻这些,本身都具备芳香的气味。在健脾益气的同时,适当合理地配合“芳香醒脾”,尤其适应于那些“总是在健脾、总是在脾虚”的情况。
综上所述,我们介绍了脾胃虚弱的调理,
为什么一直调理不好的原因。
主要还是要让“脾”醒过来,
也就是芳香醒脾的做法。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了,
身体的气血也就无虞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