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设计人生

设计人生

作者: 沈磊 | 来源:发表于2017-12-30 14:15 被阅读0次

    昨天是感恩节,因为我基本不过洋节,也没在意,结果上午做了体检还算健康(自我欺骗一下),晚上参加了一个聚会,认识了不少有意思有故事的人,看到人家活得那么精彩,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在我眼前展开。对生活的主动对他人的关切对世界的好奇,总是在不经意间为我打开一扇门推开一扇窗。感谢冬日里彼此关爱的陌生人带来的温暖,谢谢!

    聚会的主题是“设计人生”,听上去很是高大上得玄妙:人生还能够设计吗?我回想自己的四十多年,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被动”的,上大学的志愿是妈妈给填报的,上了大学读研究生是保送的,然后在导师商量的语气里接着读了博士,妈妈说最好28岁结婚所以那年结了婚,两人世界过了好几年,33岁时媳妇说还是要个孩子吧,所以有了可爱的小果果。凡此种种,我任由挚爱之人带我飘向远方。

    我也有主动选择的时候,2008年在互联网公司创业,在产品开发部门做数据分析,实在不适应和不喜欢天天对着屏幕,跟人接触极少,觉得自己日益枯竭,但发现年轻的同事们喜欢跟我聊天,还经常莫名其妙地提出需求:请我培训他们一下。我心里暗想:莫非这就是我苦苦寻觅的强项优势。于是读了荷兰顶尖培训公司的一个培训课程,读完之后就加入了这个公司从此开启做培训的职业生涯,乐此不疲,总有聊不够的天,读不完的书,开发不完的课件,需要帮助的学员。

    但什么行当干久了,不说厌烦但会迷茫。于是2015年毅然决然去业务部门做事,七个月灰溜溜干不下去又回来干培训。转了这一圈,算是更加清楚自己能干什么、喜欢干什么、擅长干什么了。再回来时的心态,真是仿佛77、78年恢复高考的那一批人:要把失去的时间赶回来。一年忙到头,身心俱爽,有人说我:你就是那种每天踩着舞步去上班的人。

    您看,我有两次主动设计人生的经历,一次带来了职业大转型,一次带来了心智大转型,可是要让我总结分析两次选择背后考虑的因素,以及给其他人的转型指点一二,那我诚惶诚恐实在不敢担当了。所以,听闻朋友介绍说斯坦福大学的Bill Burnett等两位教授已经给学生上了15年这个课,而且这位朋友拜在两位教授门下苦学多年,带着梦想和善念回到中国来普及传播惠及人生路上需要指点迷津的人,我就非常有兴趣。

    Fion老师介绍了“设计人生”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我一听,真是大开眼界,不是因为我不知道这些方法工具,相反我都知道,那为什么会大开眼界呢?先让我卖个关子,说说我事先知道的那些东西。前几年因为对创新感兴趣,所以读了一些书,其中有一本是IDEO公司创意总监写的,里面介绍了这家世界顶级设计公司的方法论,这么些年过去了依然印象深刻,昨晚Fion老师一说,我又重温了一遍。所谓人性化设计是有方法的,而不纯粹是靠设计师的灵光乍现:体验——重构——汇聚——原型——迭代。这五步法是现在互联网思维公司通行的产品开发方法论。

    体验:只有建立在深度用户体验之上的逻辑才会成为洞见,否则就是头脑中的YY现实中一定是碰得头破血流的。唯有体验才能真正了解用户/客户。重构:原来的问题是这样定义的,原来的目标是这样陈述的,人的思想会被语言锁定,因此陷入僵局无法破解,重构就是重新定义问题和目标,这个坦白说得靠积淀、灵感和才华。汇聚:三个臭皮匠就能顶上一个诸葛亮,那要是三个诸葛亮呢?多样化的视角激发创意,厘清重构的思路,所以头脑风暴始终是需要的,群体智慧是优秀设计的保障。原型:有了想法是不是要大手笔投入开干呢?不,那样太浪费了而且风险极大,比如一心想开个咖啡馆,经历过上述三步后,就可以采用原型法来实操,到咖啡馆干上一个礼拜,用户体验和服务提供者的体验完全是两码事。迭代:有了原型积累的理念以及收集到的反馈,就可以逐步完善,直到打磨出一个真正的好产品来。

    那让我大开眼界的是什么呢?设计人生居然把这套设计理念用到了“自己的人生”上。体验——深度体验自己过往和现在的经历;重构——找到现在的喜欢和未来的梦想;汇聚——加入社群大家一起来共同设计每个人的规划;原型——先从斜杠人生开始做起;迭代——反馈校验初心不断将自己打磨成想要的样子。每个主线逻辑环节都辅助若干小工具,有理念有方法有工具有社群。这也许就是德·波诺讲的“横向思维”吧,想想我们人生中有多少场景,都是可以依靠其他领域的方法来得到启发甚至解决的呢?这是让我惊喜的事情,知识应用的跨界具有无限想象空间,实在非常奇妙。

    回想2017年一月无意中听到有人提及OGSM,一下子击中了我,让我开始系统地重构复盘三部曲或者说联想方法论三部曲,虽然今年忙忙碌碌没有完成全部,但是三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思考和成果。2017年年底,又听到了体验设计人生的方法论,感到自己日常思考的问题也许又有了可以系统应用的工具。人生的快乐,莫过于此了吧!️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设计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ng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