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穿石云中山简书作品集
杨琪《美术鉴赏与艺术原理》精要

杨琪《美术鉴赏与艺术原理》精要

作者: 云中山 | 来源:发表于2019-07-12 19:14 被阅读0次

                    一  题外话

          杨琪老师多年从事研究艺术理论研究,悟出许多真知灼见,以及作画做人的道理,这些谆谆教诲,年轻学子如果听进去,一定会受益无穷。

          好的艺术家心必正,柳公权也认为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人品优劣关乎画品优劣,一个人要创造出优秀文艺作品,应当是心灵纯洁和善良的人,对社会感觉敏锐的人,作品要名垂青史,更是如此。

          不管怎样,一生要做几件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作品能够流传下去,哪怕只有一件,就是名垂青史,就不会很失落。

          古人创作作品,重视环境和仪式,叫做静居燕坐,明窗浄几,一注炉香,万虑消沉,则佳句好意,亦看得出,幽境美趣,亦想得成。

          必要心里静时,再看书观画,早晨心里静,一吃完早饭,心里就不静了。

          杨老师谈自己的体会,只有早上时,对作品精益求精。

          一位老中医谈自己的长寿秘诀,第一不许爱钱,挣钱辛苦;第二不许爱名,爱名更累,能把人累死;第三,不许要情,情与长寿相冲突。

          试问,有谁能够做到?有个人说,他能做到,老中医笑道,那你活着干什么?

            其实,世界上也有对艺术、宗教、道义、科学纯粹喜爱的之人,这些人要么是天才,要么变成所谓的精神病人。

          有人就说梵高是一件机器,可以没有名、情和钱,甚至是上帝,但有一样不能没有,那就是艺术创作。

          敦煌研究第一人常书鸿也是如此。

          王洛宾国民党关监狱七年,共产党关八年,出来后什么都不计较,歌曲中仍然充满了爱,故能名垂青史。

          做为一个凡人,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和读书创作分开来,读书创作时应该放下私心杂念,做到虚静,这样就能专注创作。

                    二  文人风骨

          中国古代的文人画,作者一般都有较强的书法和文学功底,例如郑板桥诗书画三绝,徐渭的题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郑板桥少年时的自嘲对联:

          几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南腔北调人。

          所以,希望学国画的,第一毛笔字要能拿得出去,第二,要能写两首诗。

          当代的齐白石、刘海粟、徐悲鸿都会写诗,都知道平仄,之后就不行了。

          艺术和艺术家并不是只能做政治和宗教的附属品,而应该能够独立出来,为国家民族和百姓服务,这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尤其在和平年代,对精神产品的需求更加广泛迫切。

          所以画国画的,要特别注意文化修养,字不成样子,只注意画画技法,不注意画画之外的东西,那是注定不可能创作出伟大作品的。

          总之,文人画要有书卷气,要能看出来,你是个读书人。

          艺术的真实与科学的真实是两个概念,如王维的《梅花芭蕉图》,梅花白色,芭蕉叶清,反映文人情操。

          八大山人达到了写意花鸟画的高峰,孔雀竹石图,鱼鸟图,鱼眼大而白,鸟也是如此,现实中并没有这种眼。

          启功说,八大山人的诗没有一首好解释,八大山人的画也没有一幅好解释。

          中国文人画的最高境界是孤,孤鸟、孤树、孤月、孤花,都表现了作者不同流合污的心态,心灵的清白。

          历史上,文人的风骨支撑了这个民族的脊梁。

        “击节高歌半世苦,挥毫最爱一峰孤。”这是杨琪老师晚年很得意的两句自勉诗,注意这个一峰孤,你画一个山峰就完了,何必画那么多书。

          诉苦是成功者的特权,正在受苦之中的人是没有资格诉苦的。

          失败了当然没有资格,你不受苦谁受苦。

          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课了,吹吹牛。

          年轻时候为了成功可以付出一切,一切都不那么重要。

          孤鸟、孤鱼、孤石,学问大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清朝虽然没落,但美术特别棒,北宋赵佶的工笔花鸟画是高峰,青绿山水画是高峰,清明上河图的风俗画也是高峰,但清朝出了八大山人,石涛,郑板桥,扬州八怪,郎世宁,吴昌硕写意山水画是高峰,开创了一个艺术新形式,并且继承了下来。

          评价一个作品,一件美术作品,究竟是写实好,还是写意好,不能一概而论。一般美术讲究技巧,讲究抓细节和特征,当然为表达作者情感需要,写意也同样可行。

          中西方艺术至此走向了完美的统一,印象派、现代派写意,油画写实,没有什么不能统一和包容的,就如同世界上有那么多民族和地理环境一样,文学艺术作品包括美术,本身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不敢说真话的艺术家,艺术作品一定流传不下去,同样灵魂肮脏的艺术家也一定不会有作品流传下来。

          希望艺术家都能净化自己的灵魂,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拉奥孔说,造型艺术的最高规律是美,如果真实与美发生了冲突,那么真实应该服从美。

          文艺作品反映时代特征,希腊时代的奴隶社会,与中国西藏的农奴社会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当一个社会向上发展时,其美术作品中的女神都是胜利的,自由的;而当社会向下发展时,女神都是残酷的形象。

          中国美术作品则更含蓄,粗看就是一副山水,你好像看不出作者要表达什么,还有社会发展脉络,到了清朝和当代和现代,这种现象才有所改变。

                    三  水墨山水

          王维不得了,他是水墨山水和文人画的开山鼻祖,苏轼则是写意画的第一人,《枯木怪石图》是第一幅,然他自感心手不应,可见这幅画并非完美。

          清朝写意山水已经很好了,因为表现了人的道德,尤其是兰梅菊竹,表达人的高尚情操,如郑思肖的《墨兰》无土,表达因故土被侵略的爱国之情。

          王冕的梅花表现了文人的傲岸,不同流合污,如《墨梅图》。

          王冕之后最重要的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画家是徐渭。

          中国文人画为何喜欢画水墨山水,王维信佛,几乎是个隐士,对做官毫无兴趣。

          《江干雪霁图》就是希望表达宗教情怀,山水画真正的发展是在五代十国,因为当时战乱频仍,天天打仗,人在政治舞台就是彼此斗争,你死我活,真正的知识分子却对这些丝毫不感兴趣,理想的生活环境就是就到山林去隐居避乱,所以他们的画中就不愿意表达人物,有也是作者自己。

          同样是山水,北方南方并不相同,北方山水雄奇险峻,南方山水平淡天真,这与现实情况也是相符合的。

          如荆浩的《匡庐图》就是北方的高山大河,关仝《溪山待渡图》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也是这样。

          南方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董源的《潇湘图》、《夏山图》,巨然最大的官职是北园副使,其作品力图自娱,董源成为水墨山水的开山鼻祖,南方派最后胜出。

          到了南宋,有李唐的《清溪渔隐图》,马远的《踏歌图》,山变得陡峭,泪剑插空,南宋是写实和写意的分界点。

          元朝就更写意了。

          如马远的《花灯待宴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山水画到底险峻好还是平缓好,河流到底澎湃好还是平缓好?树木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

          全在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倪瓒的水墨山水画达到了顶峰,《六君子图》就是一河两岸,中间六棵树,平淡天真,风格胜出,《江岸望山图》,山都秀美,水平如镜。

            董其昌描摹古人,画《疏林远岫图》。

          继倪瓒之后,最有特点的水墨山水画家应是石涛,他努力打破倪瓒秀丽平淡风格,山画得奇,几乎用点点成。

                    四  花鸟与人物

          中国美术就像一个大海,其中有三个波浪,山水,花鸟和人物。

          关于花鸟画,张大千说,北宋是最好的。

          人物画刚开始没背景,韩熙载夜宴图达到了顶峰,北宋的重大突破是表达风俗市民生活,如王局正的《纺车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达到了人物画的高峰,550个人物,好在真实,一千多年前的街市,船、桥、铺子历历在目。

          南宋人物画强调气节,《采薇图》就是因为受到外族侵略写成。

          南宋最值得重视的就是人物画从写实到写意的变化,《布袋和尚图》、《泼墨仙人图》就是如此,分不清是人还是山。

          徐渭的文人画不求形似,都是表现自己。

          人物画最值得注意的是清朝。

          郎世宁画的《乾隆皇帝》像,是第一个中西合璧的艺术家,再以后就是徐悲鸿了,他真正懂得中国艺术,引进了西方油画的素描技法,是中国本土开创中西合璧艺术风格的第一人。

            人物画第一幅在敦煌,《狩猎图》,人大于山,人是从山水中幻化出来的,外国风景画就是风景画,没有人物,中国山水画一定有人物,不管再小,也是画眼所在。

          山水画先是青绿山水,然后是水墨山水,它们在表达情感上有原则区别,一个表达壮丽秀美,一个表达对山河的歌颂。

          只有宫廷中才喜欢欣赏青绿山水,两者的影响相比,水墨山水远高于青绿山水。

                  五  艺术发展理论

          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是继承创新?还是相反?

          一般认为是前者,《艺术概论》上也是这么讲的,但历史情况要更为复杂,一般情况下是继承创新,但例外并不少见,即艺术完全颠覆归零,甚至出现了相反。

          如何研究艺术发展的规律?

          必须从具体艺术作品出发来进行研究,从细节,概括出来什么是什么。

          学习方式就是掌握大量艺术作品,从中概括出一般规律。

          艺术欣赏离不开想象力,但不能瞎想。

          艺术家的构思最重要,看似平平常常,实际暗藏玄机。

          如罗丹的《思想者》,肘与膝的配合,一般人想象不出来为何用了这么别扭的动作。

          实际是以静映动,以小见大。

          我们的静物写生,就是单纯的静物,没有构思,西方则不然,削开的苹果皮等等,静中有动,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每个人都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的复合体,只看哪一种多一点而已。

          文学和艺术相比较,究竟哪一种力量更大一些?

          答案是没有可比性,互有优劣,彼此相互补充,一个更直观,一个更容易传播。

          文字的抽象性更高,更简洁,更适合于自然科学。

          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问题,也是每个时代都要回答的问题,且这个问题不会一劳永逸地永远解决。

          大都会博物馆把小便池当作艺术,彻底打破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这确实存在问题。

                六  西方艺术特点

          画家和作品之所以好,作者都有良苦用心。

          力图表现什么,达到了吗?如西方的画《侏儒》,作者可以安排画中人那样坐着,巧妙地掩盖了身体缺陷。

          并非作品只能画美的东西,关键在于强化的是什么,弱化的是什么,如何强化,如何弱化。

          这幅画中,作者强化的是侏儒的心灵,他的眼睛是善良、无奈和难过的,弱化的是他的生理缺陷。

          西方美术作品与东方比较起来,表现更广泛,更真实和震撼,东方则要窄,表达更隐晦、曲折。   

          语言与艺术比较起来,语言是贫乏的,而艺术是丰富的。

          故用语言来说艺术,永远也说不完,因为语言本身是有局限性的,绘画作品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当然理解的程度有差别。

          现实主义作品从不去掩盖瑕疵,更不会刻意理想化。

          真实感越强,情感表达就会削弱,反之亦然。艺术作品就是这样,没有绝对的好,某一方面加强,必然会以另一方面削弱为前提,故没有哪一方面绝对的好,绝对的坏。

          故事越生动,越可能是假的,真实的故事并不会生动。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追求艺术的真实,如丢勒的《母亲》,画中母亲并不美,甚至看起来有点刻薄,却表达了对母亲强烈的爱。

          看到这幅画,有些人刚开始会产生一些厌恶的情感,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与这种厌恶的情感作斗争,那么收获将会是无限的。

          贡布里奇说,一幅画的美并不在于它题材的美,而全在于构思,艺术家的特质就是化腐朽为神奇。

          人既不能完全生活在抽象里,不接地气,也不能完全生活在现实里。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的决定力量也是生产力,即经济基础,盛世的艺术也一定能达到一个高峰,因为只有这种时代,人们才能安下心来,进行艺术创作,才有人有功夫欣赏这些作品。

          中国的魏晋时期,唐朝,宋朝都是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

          干事情不要超出自己的范围,因为有人研究了一辈子,每个领域都有高人,自己只擅长那极小的一点,认清楚自己的领域,非常重要。

                        七  印象派

          人对同一个事物的感觉是可变的,不可靠的。

          后印象派画家有塞尚、高更、梵高,要等光线来临,才开始动笔。

          叶子并非都是绿色的,以色彩表达强烈的感情。

          塞尚提出,画家不是画客观情况,而是画作者主观感受,二者可以是不一致的。

          所以,画完一笔,要等感受来了,才画第二笔。

          画苹果时,时间长坏掉了,就再换几个。

          梵高第一次提出来,要画出不准确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杨琪《美术鉴赏与艺术原理》精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oy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