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文友宅家十年的《父母的认知度孩子的影响有多大》,联想起前几天端午和大哥一家聚餐聊天时,爸爸妈妈提到的当年买城市户口的往事,我就特别庆幸自己有一对有远见的父母,是他们当年的努力、认知与格局,影响了姐弟仨的人生,我们才有了如今这还算比较幸福的生活。
我们家爷爷酷爱读书,是五十年代的高中生,被派到北方学习过工业,毕业回来就分配到市里的化工厂工作,成为了一名工人,户口也是签到了市里。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除了爷爷,家里其他人都还是农村户口,都在老家务农。
八十年代中期,二十五六岁,已经结婚,有了三个孩子的爸爸,想要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决定走出农村,到城市里打工。妈妈则留在农村,一个人打理家里的田地。
爸爸经人介绍进了一家有色金属冶炼厂做临时工,专门做稀有贵金属冶炼的。
由于爸爸为人老实,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也有点文化,看得懂机器说明,学东西也快,不久就得到了老板的赏识,老板答应帮助他把户口签到市里,落户到厂里的集体户口,然后给他转为正式员工。
当然这转户口也花了不少钱,但是能有一份正式工作,也是很值得的。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虽然没有城市户口,但是上的爷爷工厂的子弟小学,为了照顾老职工,学校也不收借读费。
可是上中学就不一样了,没有城市户口,要交高额的借读费不说,中考、高考还得回原籍去考。
所以爸爸妈妈暗暗计划着一定要在我们读初中之前,解决掉我们的户口问题。
第一步,就是妈妈也要走出农村挣钱。
就这样,在九十年代初,妈妈也走出了农村,走进城市里进厂打工,休息时间做点小买卖,贴补家用。
三年后,妈妈所在的工厂倒闭,妈妈下岗了,干脆就全职做小买卖——卖菜。虽然赚的钱比工厂里打工赚的多,但是要起早贪黑,特别辛苦。
夫妻俩就这样拼命工作挣钱,终于攒下了一笔钱,然后托关系,找中介,把我们姐弟三人的户口都买到了市里。当时一个人是五千元,三个就是一万五,再加上奔走打点的费用,前前后后花了将近两万块。
这是在九十年代中期,两万块对我们家来说是很大一笔钱了。两年后爸爸从厂里买的集资房才是四万多块,相当于我们三个孩子的城市户口就花了半套房子的钱,也真是一笔大投资了。
因为有了城市户口,就能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到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我们后面升初中,考上市重点高中,考大学,都顺利很多,这些都是爸爸妈妈努力托举的结果。
所以,父母的认知度,父母的格局,对孩子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姐弟仨能有现在相对幸福的生活,最应该感谢的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