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一位书友提醒我要写一下书评能收获更多,我想读完《皮囊》我是不会写读后感的。它与阎连科的《我与父辈》、北岛的《城门开》、熊培云的《一座村庄里的中国》等书都有某种特质,都让我读完受益颇多却没有写后感的念头,不是读后无感,而是阅读过程中发掘出来的真正内心里的东西,并非文字拼凑起来的三言两语能表达得清楚的。与其写一篇总结性的文字东西,我更享受阅读当时的感觉:放下想从书里获得多大的功效或者汲取多大的知识量的念头,全心投入到里面去,在书里面找到一些趣味,发现一些已然存于内心的东西,时而会心一笑,忽又动情流泪,我不求获得更多,而是刚刚好,这样便很好。像当年看完《我与父辈》后写的《乡关何处》一般,既然开了头,总得结个尾,便接着写下去吧。
《皮囊》一书是朋友赠送,此前在各种阅读书单多次看到这个书名,并没有引起我多大的注意,自然没想过去读这本书,更没有想过它最后是以赠书的方式与我相遇。收到书第二天我就给赠书给我的朋友发了信息——《皮囊》我这两天看了70%了,拿起来就放不下,又不舍得那么快看完,好书!
它确实是一本翻开了便停不下来,停不下来却又不舍得太快读完的书。我从头读起,一字一句地读,文章篇幅不大,文字及思维流畅,很多描写细腻到让我不时嘴角露出欣羡的微笑或点头称赞。从第一篇的《阿太》到最后的《我想看到每一个人》,我始终以十分放松的心境,去感受书里的生命的烂漫和关系的构成方式。
读《我与父辈》的时侯,我刚到城市工作两年,那时更多的是在生活、工作以及社会的鞭挞下,摇摇晃晃站在窗边怀念故乡故事。而此时读《皮囊》,愈是往后读,愈是觉得这本书其实给我带来的东西,与《我与父辈》带来的体会是不尽相同的。跟随文字流入脑海更多的是相处:人与人的相处,人与物的相处,物与物的相处,乃至大千世界的相处,相融。
书中阿太说的: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是一种至上的开悟,认为肉体是束缚精神的裹脚布,死亡才是精神最好的解脱,这样的人,能直面于人生,不畏于死亡。每个人与生命的相处方式都不同,于是有了这样一个纷乱复杂、多姿多彩的世界,复杂之中又有着微妙的联系。父亲、母亲、张美丽、阿小、文展等文中的人物,保持各自的相处方式,又相互联系在一起,以相同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作为读者,读到这些人物角色时,心中念起的,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亲朋好友?这些人物本来是作者的朋友,与我们毫无关系,却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与我们也产生了关系,这便是我们与书之间相处的方式以及结果。
书中一句话深得我意:对待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和它相处的方式。这句话是正解的,而且不仅对海,对待人、物、事、自然规律甚至对整个宇宙运行,都是如此。只有自己理解了,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美与丑,找到适合自己的相处方式好好相处,最后把一路的风景用审美的笔触表达出来,整合起来,就是一个美好人生。
愿你我好好相处,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