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撒玛利亚人

作者: 西园小韦 | 来源:发表于2020-06-07 08:46 被阅读0次

            昨天听了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Peter Salovey)2020年的毕业演讲,演讲中提到了“好撒玛利亚人”的寓言:

    有一个人在路上遭遇了强盗,被打得半死丢在路旁,后来有三个人从此经过,前两个社会地位颇高的人,未加理会就走了;第三个人——一个并不受社会礼遇的撒玛利亚人——停下来施以援手,帮他处理完伤口,扶上自己的驴子,驮到一家旅店,并为他付了费用。他甚至向店主承诺他将回来把这个人所需的额外费用付清。

            我以前在别的书中看过这个寓言,演讲中去掉了一些背景,但是当时在看的书里提到,遇到强盗的是一位犹太人,而前面路过的两位,在犹太人里社会地位高,颇受尊敬,其中一位还是犹太人的祭司,但是他们没有伸出援手。而第三位路过的是一位撒玛利亚人,当时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宗教理念不同,彼此互相敌视,但是他没有视而不见,反而停下来帮助了这位不幸的犹太人。

            彼得·沙洛维说完这个寓言后,又讲了1970年,关于两位心理学家,以这个寓言为出发点做的实验,研究人们为什么会帮助,或者不帮助别人。

            两位心理学家选择了一群将来打算做牧师的神学院学生,分为三组,让他们去做一场布道,以“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为主题。

    第一组被告知,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不需要赶着过去。第二组被告知,他们需要赶快,否则就会迟到。第三组被告知他们已经晚了,需要赶紧过去。

            然后在这三组学生赶去布道会场的必经之路上,他们会遇到需要他们帮助的人——他们请了演员装作很不舒服或者受了伤,甚至有的情况下,演员会躺在这些学生必须要跨过他,才能继续赶路的道上。 研究人员想知道,有多少人会停下来施以援手。

            结果是,没有多少。第一组以为时间还足够的,有2/3停下来了,第二组以为时间正好的,有一半人,而最后一组,以为已经迟到了的,只有十分之一。

    也就是说,他们中90%的学生认为,赶紧去准备(关于那位“好撒玛利亚人”)的布道,比关心一位生病或受伤的陌生人更重要。

    或许那个寓言的真正教育意义就在于此。正如研究人员所指出的,前面那两个人也许并不是坏人,只不过有更忙的事情要做吧!

            这个结论很讽刺,也让我不由得在脑海里思考,如果是我遇到“好撒玛利亚人”或者实验中的那种情况,我会选择帮助吗?人的第一反应总是不愿把自己想的太坏的,所以问题刚抛出,马上下意识的就想我会的。但是转念再认真的,换位思考了一下,如果是和撒玛利亚人那样,和犹太人彼此敌视呢?或者当时我有特别紧急的事情呢?我还会提供帮助吗?

            这次我没有马上作答,思考了下,前一种彼此敌视的情况想象不到,实在无法回答;后一种情况,虽然我不觉得我会有什么比救人更紧急的事情,但是脑海中马上浮现了这几年网络中常常出现的“碰瓷”新闻,不过随后,这些负面新闻被我压了下去,这种事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在现实中遇到或听人说到过,所以结论是我想我会帮忙的。

            不过想完,我又有点觉得好笑,在家里想想的话,我想去问那些最后没有伸出援手的学生们,也没有人会觉得自己会不去帮助别人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撒玛利亚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rt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