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开始写日记的第一天,希望向自己,也向大家交代一下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一直很佩服坚持写日记的同学,既是一个记录,也是一个梳理。之前我断断续续在我的在线文档上写着日记,后来工作繁忙就断了。日常也会在简书上写着一些仅自己可见的文字。
直到我看到我的学姐“李小墨”已经坚持在公号“李小墨的日记”更新日记31天了,而且有些写的非常好。
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活生生的例子就在我身边,我也要尝试。
我也喜欢通过写日记的方式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也逼迫自己去思考,去反思。
而且我也给自己立下了2个原则:(1)向读者完全袒露,完全真诚,讲述自己的故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4835241/cffc267402683a30.png)
(2)不再想着能够有多大阅读量,初期只需要写下心中所想,给自己一个交代。
2、为什么选择文字记录,而不是视频记录?
第一,不知道怎样,我对文字总是有好感的。包括日常休息的时候,我也会看书,但也很少去追剧、看电影。文字是可以自己掌握的,可快可慢,而视频总是感觉跳过一段,就有些疏离。
第二,视频记录成本太高,而且我不太习惯面对镜头,也说不出那么多话。不过既然提到了,我以后可以试试。
3、为什么选择简书,而没有注册微信公号?因为简书操作简单,无需配图,自动排版。发布也很简单,更新同步快,能够反复修改。
4、后续有什么安排?当我能够在简书上持续稳定输出15天时,我会考虑再开一个公号,两者同时更新。这样也能够看到读者一些构成情况。而且交流会更方便些。关于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互动,公号会更好些。
番外篇|我写完《原则》听书稿后有哪些收获?
1、在阅读时候,一定要有重点,比如他的人生经历都是关于金融的,涉及很多术语,我对金融不太感兴趣。加之他的经历在网上可以查。这方面我就简单读过去了。
2、一定要做脑图和笔记,二者可以合二为一,在后期写作的过程中,根据笔记去翻书,更容易定位。
3、一定一定要着重看书中的例子,看例子是怎么论证观点的。这个非常重要,因为这类工具书,涉及很多方法论,如果没有例子作为支撑,在文章里,单纯谈方法论,就会显得很枯燥。
4、老外的书籍或因他本身的习惯,或因翻译问题,一些名词不容易懂,在解读时,就需要转化为我们容易懂得名词。
比如他反复提到的“创意择优”,我就解读成“好方案至上”,感觉容易多了。
5、听书稿,不管平台用不用,反正对于我来说,收获很大。我能够更深层次理解这本书,仿佛跟作者有了一个下午的对话。
我今后会应用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之前读的时候,没有写成文字,就感觉很泛泛而谈,过不了多久就忘记了。
感谢阅读与写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