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笔记】 当代文坛散文“八大家” ①

【学习笔记】 当代文坛散文“八大家” ①

作者: 梦里依稀风铃 | 来源:发表于2022-09-19 18:40 被阅读0次

15年前,一套名为“世纪文学60家”的丛书正在由北京燕山出版社策划出版。60位名家将从专家反复筛选出的100位现当代作家中产生,除了白烨、陈骏涛、倪培耕、贺绍俊担任总策划,出版方还邀请了王晓明、王富仁、陈思和、陈晓明、程光炜等25人组成专家评选委员会进行书面投票。再由专家和读者对他们评分,各占50%的权重。

最后的平均分是作家的总成绩,再从这个成绩单列出排行榜。此后,又在新浪网读书频道展开了为期两个月的“全民大网络评选”活动,数万网民踊跃参与。

持续一年多、备受广大读者关注的“世纪文学60家”榜单最终揭晓。

榜单上,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散文作家。冰心、季羡林、汪曾祺、余光中、余秋雨、贾平凹、林清玄、刘亮程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


余秋雨, 开一代风气之先

在当代中国文坛,不管是从知名度、作品发行量、读者群体还是各种评选榜单,在散文领域,余秋雨毫无疑问是名气最响、影响力最大的一位。当之无愧的“中国历史文化散文第一人”。虽然这样的称呼很多人会觉得很有争议。但是在散文领域,要找出第二个替代余秋雨的估计不可能。在当代中国文学史,散文领域要是少了余秋雨,就是不完整的。因为,他是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当代还是古代,能被称为开一代风气的人,屈指可数。唐宋两朝,称得上开一代风气的可能是李白、苏东坡。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散文沉寂已久的天穹上,横空出世了一位开启一代文风的散文家学者,他,就是余秋雨。)

余秋雨所创新的散文文体,被学术界称为"文化散文"。宋浩浩称,“这种散文气势磅礴、豪迈苍凉、雄奇沉郁,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诗人气质、忧思豪壮的名士风度,悲天悯人的学者情怀”。

白先勇先生曾这样评价他的散文:“诗化地思索天下”。余光中也曾赞誉其为“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信客》等被选入语文教材。1993年,他荣获了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余秋雨散文的成名作当属《文化苦旅》,《文化苦旅》刚推出,应当说是非常的火爆,一下子成为了畅销书,一时之间”洛阳纸贵“,可以说是人手一本,很多人都读过这部作品。

《文化苦旅》陪伴了很多家庭的几代人成长。论读者群体。《文化苦旅》中的很多篇什都选入了中学课本和高考试题。余秋雨的语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开创历史散文、文化大散文之先河,属开宗立派之地位。


余光中, 右手写诗  左手写散文

对于余光中,大家熟知的是30多年台湾诗坛上的一个著名的诗人,但是殊不知他的散文成就也是极其的高。关于他的散文成就,曾有这样的说法: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对于余光中的文学成就,《台湾文学史》作者陈芳明曾这样评价:“以诗为经,以文为纬,纵横半世纪以上的艺术生产,斐然可观;那已不是属于一位作者的毕生成就,也应属于台湾文坛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从旧世纪到新世纪,从扬眉少年到慈眉老年,由于他同时经营两种文体,任何一个时段都从未出现歉收的迹象。

有评论认为,“余氏以抒情彩笔,纵横捭阖,缔造了一个中西古今交融的散文新天地”。他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是诗坛和文学史上永远的绝唱。


贾平凹    散文创作上也自成一家

贾平凹,1952年出生于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现为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提到作家贾平凹,读者想起的,大多是他的小说。但他在散文领域的成名之早、成就之高,也是当下很多散文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散文集《自在独行》上市两年来,累计发行量已超过100万册。贾平凹的散文被学者和评论家排在了优秀之列,并且有多篇被选进中学课本。

贾平凹以小说蜚声文坛,在散文创作上也自成一家。其主编的《美文》作为当代散文的专门性杂志,其审美方式与办刊理念在全国纯文学刊物中走在前列,在散文刊物中也成为重镇之一。他的散文主要收于《月迹》、《爱的踪迹》、《心迹》和《人迹》四个集子中。另有《商州三录》、《贾平凹游记选》、《贾平凹散文自选集》等

大家孙犁先生曾称赞贾平凹的散文比小说真实感人。


刘亮程    20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家


刘亮程, 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一片叶子下生活》等,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2015年6月获“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

1999年,他一鸣惊人,以一本《一个人的村庄》,引领无数人摆脱市井喧嚣、回归自然。

《一个人的村庄》曾引发刘亮程散文热

作家韩少功难掩激动地表达了对一位新疆作家的喜爱。他说:多年来我想写的一种文字,被他写出来了。 这位作家,就是刘亮程。

作家李锐说:“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 导演刘同说:“他的书让我第一次知道了文字具有安静的力量,不是技巧性的,而是心灵上的。” 文学评论家更是对他赞不绝口:他的作品,是现代人苦思不得的悲怀和乐世的哲学,是生命的大彻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

作品更是被央视《朗读者》栏目、《人民文学》杂志、《南方周末》等十多家主流媒体争相推荐。

50多篇文章,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被誉为是继沈从文与汪曾祺之后,中国的又一散文大家。是当之无愧的“乡村哲学家”。



杨绛    散文像清茶 芳香沁人

杨绛以翻译和小说名世。更以钱钟书的老婆名气更大。

写小说,被文学评论大家施蛰存评价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她编戏本,早在1940年代,就写出了比夫君钱钟书出名更早的《称心如意》等“含泪的喜剧”剧作。

在散文创作上,杨绛的成果则更为显著。被誉为中国式的散文高手。

杨绛长于叙事和评论散文,她很少作单纯的写景或抒情散文。晚年的杨绛,散文佳作频出,从《干校六记》到《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此外,她写的一系列怀念故人的短篇,自成一派,备受喜爱。

她创造了一种特色极其鲜明的散文文体风格:白描中见功夫、简淡中含深情,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虽然钱钟书学者名声甚隆,但也有不少文学研究者对杨绛的文学成就给予高度重视:“论文笔,杨先生是丝毫不输给钱先生的。”钱钟书本人也承认,妻子的散文是最好的。

他们的女儿钱瑗,曾对妈妈杨绛与爸爸钱钟书的散文作品进行对比:“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杨绛的散文创作开始较早。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她写过《阴》等散文,文采绚丽,意识流派。在随后几十年,她的散文写作中断了。直到1980年,杨绛读了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后,决定要写一写自己的干校经历。最终,她写就长篇散文《干校六记》。这一次她的散文文风与几十年前迥异:朴素精炼,深沉含蓄,言简义丰,不与长时间文坛上流行的虚夸、浮躁、雕饰等风气为伍。读来反思良多、深刻难忘。用学者止庵的话来说,“这使得杨绛散文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史上成为一个大题目,不能不重笔书写。”

虽然钱钟书学者名声甚隆,但也有不少文学研究者对杨绛的文学成就给予高度重视:“论文笔,杨先生是丝毫不输给钱先生的。”钱钟书本人也承认,妻子的散文是最好的。他们的女儿钱瑗,曾对妈妈杨绛与爸爸钱钟书的散文作品进行对比:“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杨绛的散文,有长有短,出了很多集子。如《春泥集》《走到人生边上》《我们的钱瑗》《杂忆与杂写》《倒影集》《将饮茶》,另还有集外散文多篇。其中,《干校六记》被提到的频率最高,也被读者念念不忘,成为不断被阅读的经典。


2022-9      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笔记】 当代文坛散文“八大家” 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sv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