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问我怎么不爱更文了?
原因是一年中工作最繁忙的一段时间到来了。而且自己打定辞职的心,很多工作需要交接。
然后,在学习写作变现的课,文风要变,一时还不能适应脑子里也有几个小说想写,都写了一半就搁置了,慢慢的会挑闲暇的时候写出来,在精不在量。
还有,深感自己寡陋粗鄙,乏善可陈,要多看书,汲取养分。
今天看的是《沈从文自传》最后一个部分——《谈写作》。看完之后,内心五味陈杂,因为沈先生不仅是在谈写作,也在谈人生,谈社会,谈理想,谈文化的继承,等等。
沈先生喜欢用一句话:读社会这本大书。他的写作,也是如此,他写的是不是故事,不是湘西,而是一个缩影,是社会这本大书。
他为什么写小说,在这本书里写的很清楚,也很感人。
20多岁时从老家湘西去北京,他是做好了卖报纸为生,进大学学习的打算,可是行不通。
他开玩笑说,当时自己根本没有资格谈什么“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只是单纯地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所以经常饿着肚子,穿着破旧单衣,也要坚持写作,后来得到一点帮助,也越写越熟练,才免于肚饿。
当时他还没有成为作家的理想,一方面是为了赚些稿费生活下去,另一方面也是受了新文化的启发,通过写作来响应社会变动。可见他困顿至此,仍旧抱有乐观积极的心态,为国家,为文化,为教育鞠躬尽瘁。
社会主义新时期,他应国家需要,转到历史文化研究领域。辛勤耕作三十余年,拳拳之心,令人钦佩。
在WG中他遭到压迫,受到不公的待遇,辛勤著述的书稿几乎被毁弃。很多人为他鸣不平,可是他几乎不谈及,很快又投入到新的研究中去,在暮年时候,又写出了很多宝贵的作品。
教学方面他也极认真,自己编教材,撰写小说,给写生们学习。晚年又带出大批研究学者,使得文物发掘和研究后继有人。
如此又可爱又令人钦佩,此书大标题是《生命不过一场遇合——沈从文自传》,太文艺,感觉不妥,应该改成《书写社会(或人生)的一本大书——沈从文自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