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陌唯
摘要:《从文自传》研究不但是沈从文的经典作品,也是学术界研究沈从文的重要参考文献。对《从文自传》的研究与把握,有利于更客观地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虽然前人已经对沈从文先生的传记文本做过相关研究,但研究力度始终不足。本文将通过前人对《从文自传》的研究做一个对比,以期在前人基础上找到一个新的研究视点,从而获得对沈个人和创作的更深刻地洞悉和把握。
关键词:沈从文;《从文自传》;文献综述
引言
《从文自传》是沈从文1932年暑假于青岛写就,1933年12月由开明书店初版。出版后颇受好评,被周作人和老舍列入“1934年我爱读的书”榜单之首,也是沈的得意之作。然而,如此重要的作品在当今沈从文研究学界却颇受冷遇,不仅相关专著很少,而且论文也不多。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二十余篇相关论文,发现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对《从文自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版本与真实性问题,传主形象,审美风格与创作特色以及与其他文本的比较研究这几个方面。通过对现阶段《从文自传》研究角度的综合把握,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从文自传》的整体研究水平并不高,而且主要局限在《从文自传》单一文本的研究上,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以将沈老的所有传记文本做为研究对象,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沈老的生平和创作。以下是近年来对《从文自传》研究的几个角度。
一、版本与真实性问题
《从文自传》自问世以来出现了十余个不同的版本,造成流传版本的多样和混乱,而学术界在研究《从文自传》时采用的版本也各不相同,这也给相关的研究带来了麻烦。再加上《从文自传》多次在内容上有所增加和删改,也导致了一些研究者对其真实性的考究。
(一)版本问题
彭林祥《《从文自传》的版本问题》(2016)从四大板块,分别为《从文自传》的版本源流、开明本《从文自传》的修改、人文本《从文自传》的修改以及选集本、文集本《从文自传》的修订来进行阐释的。通过举例比较介绍了各个版本修订过程中的删改问题,从语言、字词、事例增改等各个方面层次清晰地说明了各个版本的差异性。
彭林祥《《从文自传》的版本谱系》(2015)阐述了《从文自传》初版的缘由及过程,以及良友版、开明版、人文本、选集本、文集本等多种版本的历史演进,理清了《从文自传》出版的具体过程。
(二)真实性问题
绝大多数沈从文研究者对《从文自传》真实性并不存疑,直接引用其中相关资料立论,只有少数在地缘上特殊的研究者注意到《自传》存在与史载文献或相关知情者记忆相抵牾之处。
沈的同乡王嘉荣考察相关史载文献,寻访当地知情人士,发现《自传》在记实中融入了夸张和虚构。
彭林祥《《从文自传》的版本问题》(2016)中也指出了过去将《从文自传》作为原始资料的采借的常见处置方式,肯定了将其作为原始资料的做法,但同时表明研究者要保持严谨的研究态度,采集广泛的证据以加强证据的有效度。
周海波《《从文自传》写作与出版的几个问题》(2017)围绕这部作品的写作与出版的几个史料问题,在沈从文和邵洵美的研究中,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讨论。通过考证沈从文《从文自传》几个版本中所写时间的矛盾性指出了沈老作品时间上的多处错误。
梳理《从文自传》版本谱系,校评其修改内容,有利于理清《从文自传》在各个时期的不同发展变化,对公正客观的辨别版本优劣具有重要意义。重视文学真实性问题缘于大陆文学理论界一度独尊现实主义,传记文本不可能达到严格的真实性几近常识。上述对《从文自传》内容真实性的探求,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相比之下,文本、自我、身份的问题开始占优势。
2、 传主形象
近年来对于《从文自传》的研究除了探讨其多样的版本及其内容的真实性上,更为深入的可以说是对其自传的传主形象的分析上。
最先注意到《从文自传》中的传主形象的是凌宇先生,他揭示出《从文自传》极具传奇的叙事表层之下隐含的作者“自我认知”,强调《从文自传》传主的“自我认知”过程,认为其无论是对理解沈从文的创作主体走向还是人生意蕴,又或者是叙述模式,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接下来的张新颖则看重传主的“自我确立”意义,其认为沈自传的完成意味着找到了自己。这种观点在程振兰、乐绍池那里也得到了发展,程提出传主“确立了“我”在对自然现象和人生现象的观察体验后,以乡下人的身份来审视过去和现在的生命历程,从而完成了作为个体的“我”由“非我”到“自我”的转变。
戴光中、程红则关注传主的“身份”意识,在其《《从文自传》别解》(2007)中认为沈欲借自传写作“进行一次有意识地打形塑体,从而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力和相应的言说空间”。
综上,从“身份”、“自我”等角度研究《从文自传》较传统真实性研究路径有不少新的发现,但目前仅停留在《从文自传》单一作品,因此,今后可以将沈老的所有传记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三、审美风格与创作特色
“传记”在传统文学分类里划归为散文文体范畴,一些研究者基于散文审美视角对《从文自传》“写实”、“抒情”、“哲理”及文字风格方面进行了探讨。
朱渊《人生的实录 人性的呼唤——《《从文自传》创作特色评价》(2007)中以客观的写实精神、抒情的审美风格、独特的个性价值和思辨的理性魅力高度概括了《从文自传》的创作特色。
陈欣倩《从地域文化视角论沈从文的传记文学创作》(2016)从湘西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地域文化风俗以及地域文化性格说明沈从文传记文学创作的渊源,肯定了沈以散文化的笔调写实、抒情的创作特色。
程红、戴光中《《从文自传》别解》(2007)通过对自传离奇的故事内容及其叙述方式的独特性做详细分析,指出在其波澜不惊的故事讲述方式背后,潜藏着一桩桩恐怖的死亡事件。
胡友笋、郑博斐《论沈从文的散文还乡》(2007)从“还乡”角度考察沈从文的乡土散文,发现浓郁的乡土感情是其还乡的深切动机,挚爱与伤感交织是其还乡的复杂情感,基层人物命运的抒写是其幻想的独特视角,温婉的批判则是其还乡中的希冀与期盼。
商金林《湘西音乐美术与沈从文创作之关联》(2008)通对沈作品中能够展现湘西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的音乐、美术构成元素进行研究分析,突出了沈作品风格的新奇优美。
《从文自传》在创作风格方面具有独创精神。上述对《从文自传》审美风格与创作特色的研究分别从写实精神、理性魅力、散文化笔调、独特的叙述方式、地域文化、乡土情感以及音乐艺术元素等各方面有所涉及,总体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和全面。
四、比较研究及其他
在比较研究方面论者也有涉及,但相对较少。过去的学者往往将沈从文的《从文自传》与其他作家的自传性作品进行研究。如熊家良通过郭沫若、沈从文、鲁迅的自传性作品比较研究发现作家的青少年时期生活积累与生命体验已大致规定了后来思想性格的走向。
近十年的文献中也有数篇相关的比较研究论文。陈然《他者、性灵、身份——《从文自传》与《古韵》的比较阅读》(2016)通过对同属京派作家的沈从文与凌叔华的作品《从文自传》与《古韵》的比较阅读和分析,探讨它们自身的独特性。
罗兴国《《从文自传》与《少年时代》的比较研究》(2013)中比较了沈从文和郭沫若自传中两人不同的审美取向、自我形象及对辛亥革命的叙写,突出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政治理想。
坦率而言,上述比较研究的路径很难再起到激动人心的成果。因此,找到新的研究视角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近年雷莹、辜也平在《从文自传》“自然景观与现实画面、抽象扫描与具体聚焦、主体叙事与补充叙述所造成的裂隙”中解读出叙述者的“精神隐忧”,并认为这种隐藏而复杂的精神现象才是《从文自传》独特的传记价值所在,这种回到传记文本本身价值的研究令人欣喜。
结语
综上所述,前人对于《从文自传》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版本与真实性基础上、传主形象分析、审美风格与创作特色以及比较研究这几方面。对《从文自传》主要六个版本的阐释以及内容变化的研究以及真实性研究有利于为今后研究版本和内容做个有效参考;传主形象的“自我认知”、“自我确立”以及“身份”意识的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对于深入挖掘传主的多面性起到了推动作用;《从文自传》的审美风格和创作特色的多角度研究对于洞悉传主在生活绝望时依然能充满信心和勇气坚持下去的动力来源;另外,与其他传记的比较研究可以洞察沈从文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思想观念所造成的与其他作家在创作上的显著差异,从而更好地把握沈从文传记文学的独特艺术性。
不可否认,前人对《从文自传》的研究为我们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即便如此,对于《从文自传》的研究依然有许多不足之处。迄今为止,研究沈从文的论著数量不算少,但多数局限在他所创作的小说和散文上。学术界对其传记文学并没有予以高度的重视,且整体研究水平依然不高,比起国内沈研开拓者凌宇先生和美国金介甫先生并没有太多突破性的进展。现今研究的突破口最有可能是沈的传记作品。现在对沈从文的传记研究主要局限《从文自传》这本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上,且研究停留在较为表层以及传统的研究方向,缺乏创造性以及系统性。因此,需要我们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将所有传记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找到全新的视角作为切入点,从而获得对沈个人和创作的更深刻地洞悉和把握。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金介甫.《沈从文转》[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1.
[3]程红,戴光中.《从文自传》别解[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4]彭林祥.《从文自传》的版本谱系[J].北京:中华读书报,2015,(1).
[5]彭林祥.《从文自传》的版本问题[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3).
[6]周海波.《从文自传》写作与出版的几个问题[J].沈阳:政党干部学刊,2017,(2).
[7]罗兴国.《从文自传》与《少年时代》的比较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13,(1).
[8]陈欣倩.从地域文化视角论沈从文的传记文学创作[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6,(12).
[9]向洁.论沈从文传记文本及其研究取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2).
[10]胡友笋.郑博斐.论沈从文的散文还乡[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6).
[11]朱渊.人生的实录 人性的呼唤——《从文自传》创作特色评价[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
[12]尚金林.湘西音乐美术与沈从文创作之关联[J],北京大学学报,2008,(2).
[13]幸灵芝,张霞.三种沈从文传记的史料运用问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4,(10).
[14]程振兰.试论《从文自传》中“非我”向“自我”的转变[J].新乡学院学报,2015,(10).
[15]陈然.他者、性灵、文化身份——《从文自传》与《古韵》的比较阅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
[16]雷莹,辜也平.叙述裂隙中的精神隐忧——论《从文自传》的传记文学价值[J].东南学术, 2010,(1).
[17]乐绍池.追索生命与确立自我——《从文自传》的叙事[J].名作欣赏,20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