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寂帆
读研时,一位老师大讲废除死刑的好处,细数西方一些国家废除死刑的案例。不过临了,他忽然来了一句:我想提醒一下大家,我是赞成死刑的。好吧,那你说了半天,说了个啥?
人为什么要被判死刑?无外乎是犯了罪,罪轻的坐牢,严重的就是终身监禁,乃至死刑。无论监狱还是死刑,其目的在于赎罪,或者失去人身自由,或者失去生命。不过,倘若这一切过去,罪犯并没有悔改,怎么办?这一切的意义何在?
道正和小夜子夫妻有个女儿,一天小夜子出去办事,留女儿一人在家。一个小偷潜入家中偷东西,看到孩子心生杀念,孩子惨死在洗手间。不久之后凶手便被逮捕。法庭希望能够以“无心之过”来为罪犯辩解,以期免于死刑,终身监禁便可。但小夜子不甘心,他们费尽一切力量,希望罪犯被判死刑。当然,罪犯最终却是以死刑收场。道正和小夜子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终身监禁,在小夜子看来就是给犯人一个机会,让他在漫漫监狱生涯中,认识自己的罪过,悔罪赎罪。但小夜子也非常明白,事实上罪犯坐监狱并不会必然带来悔改,甚至说根本就不可能带来悔改。所谓“虚无的十字架”,是小夜子论文中的用语,意即表明其救赎意义的荒谬性。所以,她用尽一生的力量,采访无数人,以期证明死刑的合理性,废除死刑就是给人一个虚无的十字架,于悔罪,于救赎,没有丝毫作用。她之所以如此,也是在力求赎罪,她不能原谅自己当年弃女儿一人在家,更不能容忍法庭竟然希望给杀人凶手以从轻处罚。她孜孜以求的,就是让每一个杀人凶手伏法,甚至是偿命。
在小叶子的采访对象中,一个叫纱织的女人慢慢成为了知己。其实很简单,她们两个都是“没有资格做母亲的人”。小夜子留女儿独自一人在家,而导致小偷入室盗窃时女儿惨遭杀害。而纱织呢,因为高中时跟史也恋爱,不小心怀孕,继而把刚生下来的孩子掐死而抱恨终身。小夜子知道这个故事之后,就一直撺掇纱织去自首。纱织犹豫不决时,小夜子决定前去找当年的男主角史也。她希望史也能够勇敢地前去自首,最好能够带上纱织。
史也在干嘛呢?史也做了一名儿科医生,用尽所有精力去医治每一个经手的孩子。有一天他来到埋葬婴儿的地方,缅怀死去的孩子。恰好碰到一位未婚先孕的被抛弃的女人,他让对方放弃了寻短见的念头,并迅速跟她结婚。史也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去赎罪,希望年少时杀死那个属于自己婴儿的罪,能够借以消弭。可是,挽救了一百个孩子的生命,也不能抹去杀害一个孩子的事实。所谓的救赎,于他仍是一片虚无。
史也的老婆从小没有母亲,父亲也是跟她形同陌路。但碰巧的是,小夜子来找史也时,父亲也在。父亲趁大家不注意,悄悄在路上杀死了小夜子,然后去自首,借以将史也的杀害婴儿的罪过遮盖过去。父亲这样做,也有他的理由。他不想让女婿进监狱,他更是在赎罪,女儿小时候从未感受过父亲的关爱,这次希望能够还债。
小夜子的前夫道正是个穿针引线的人物,他不断地去查案,就是为了明白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终于知道前妻做了多少有益的工作,他也逐步了解到了小夜子被杀的真正原因,甚至他还跟史也和纱织都联系上了,最后还促使他们两个去自首。
他们两个确实去自首了,告诉了警方婴儿埋葬的具体位置,然而警方前去挖掘时,却什么也没找到。那个婴儿的出生、被害和埋葬都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他们懊悔了二十年之后自首,却不见了婴儿的尸体——或许早就被树林中的猛兽刨出来吃掉了。没有找到尸体,没有证据说明他们杀人,警方不能立案。知道小说的最后,也没有说他们两个究竟会不会受到惩罚。
这中间,还有个插曲,就是那个杀死道正女儿的小偷,当他最终听到死刑的判决时,松了一口气,但不是因为罪有应得,而是因为漫长的审判岁月终于结束了,他终于可以摆脱疲惫的审判,至于所谓的负罪感,所谓的痛悔,从未在那位罪犯身上看到。在所有人都认为需要赎罪的人那里,你找不到任何赎罪的表示,有的只是麻木不仁,即便渴望死刑,也不过是表达的对审判过程的厌倦,仅此而已。发生在这个罪犯身上的死刑判决,是最虚无的十字架。
关于罪与罚,我们都期待最为公正的判决。我们期待着最公正的判决,带来最彻底的赎罪。倘若罪犯在服刑时,从未感到负罪,那这一切还有意义吗?十字架代表的是救赎,当我们认为的救赎变得毫无意义时,十字架就变成了飘渺的所在。我们期待的是救赎,结果换来的却是一片虚无。虚无的十字架换不来真实的救赎,虚无的处罚哪怕是死刑,仍然不能让罪伏法。
在上帝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罪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各种方式寻求着属于自己的救赎。但无论我们有多少的善行,有多少的好事,积德行善的结果,仍然是罪的无休止的谴责。原因很简单:我们想要获得的救赎,不在那里,那是只矗立着一架虚无缥缈的十字架,它换不来救赎;真正的十字架,是钉死耶稣的十字架,真正的救赎,在耶稣基督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