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萌生一个念头,要从心理学角度缕缕自己与金钱的关系。原因是进入社会工作时间也不短了,也没少努力,为何还是一贫如洗呢?
直到昨天,一位以前的同事找我借钱,我拒绝了,奇怪的是我虽然很想帮他,可是拒绝完之后我觉得很轻松。要是换作以前,在拒绝了他人的请求之后我都会感觉很难为情。
晚上下班回家路上,我认真梳理了一下。这次拒绝同事借钱请求之后的轻松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当下手头真的没有钱。这时我突然发现,人在没钱的时候拒绝别人的借钱请求时是没有负疚感的,取而代之的是轻松感。而这种轻松感来源于当下的贫困。
“害怕有钱”,害怕的不是钱,害怕的是有钱之后的被剥削、被瓜分,也就是被惩罚,为了避免这种惩罚,干脆就不去“有钱”,这是不是一种被动攻击呢?如果能够正常向外、象征性的表达攻击性,是不是就不会再“害怕有钱”了呢?这很可能就是我长期无法积累财富的木马看,
大概梳理了一下,生活中常见的财富木马如下。
1、自欺欺人的知足常乐
虽然我在意识上希望更有钱,但是潜意识却有相反的表现。
回想自己工作以后的经历,在挣钱的动力上我一直不太足。我从内心深处偏好小富即安的生活,不想要太大压力,也从没有想过自己能够发大财。
我下意识的认为,那些做买卖赚了大钱的人,都或多或少违反过规则,甚至是法律。于是常给自己找借口说,我虽然挣钱少,但是我心里踏实。平时遇到有钱人,总能第一时间找到生活的不足之处。
比如朋友A自主创业,收入可观。但他们生活不规律,从不做饭,专吃外卖。
现在我仔细分析这种想法,这好像就是一种金钱恐惧症的体现。
小时候有这种想法:过年不好意思穿新衣服,觉得太显摆了;学习成绩好不敢太招摇,担心别人怎么看我?本来有力量,却不敢显示自己有力量,害怕别人的看法,好像我只要显示力量就会招来某种可怕的东西,这是我的限制性信念,这两天觉察到的。
2.从小被教育“赚钱不容易,要省钱花”
有一年春节,家人给了我十块压岁钱,我随便花掉了,回家被骂了一通,不会省钱,不理解家人辛苦,邻家孩子多好,不随便花钱
那以后 ,在对待金钱方面,我变得非常节约。后来,有一次了解到,妈妈在老家每个月的开销不及我一件衣服的费用。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负罪感。
我现在分析,第一,我认同了父母钱不好赚、要节俭的想法。第二,花很多钱,意味着我花了父母太多的心血和爱,这份爱太沉重,内心里我拒绝这份爱,却又非常渴望。
钱不好赚,要节俭,这个想法我认同了,也导致我基本不想如何赚钱,也赚不到多余的钱,这可能就是我没能赚很多钱的心理原因。
这种想法也常常抑制我的赚钱动力,我慢慢也发现,任何不是为自己而做的事、带有牺牲感的事,都会消耗自己的能量和生命力。
有一句话说,金钱是这个社会对我们价值的回馈。
排斥钱会被夸奖
小时候我“讨厌”钱,但这个讨厌其实很可能是爸妈对我“讨厌”钱而鼓励地正反馈。我小时候不会花钱,有一次得到一个6元红包,妈妈说给我花,我高兴地都拿去抽了铁胆火车侠的奖,结果回到家妈妈数落了我,从此不敢怎么花钱,怕买贵的。
再者,回到婆婆爷爷家,但凡家里老人塞给我钱,妈妈总会说婆婆爷爷省吃俭用给你钱,你是不是要好好学习?再比如,给我买了衣服,也会说是不是要努力学习。
我想,正是因为在对待钱上的压力,让我去主动排斥钱,认为它不是个好东西,表现的排斥钱,爸妈还表扬我。
我妹妹是一个性格跟我刚好相反的人。我内向腼腆,犹豫寡断,不喜欢花钱;而妹妹则外向开朗,性格果断,喜欢花钱。
以前父母一直认为,将来肯定我过得比妹妹好,但真实的情况是,妹妹现在过得比我要好。妹妹都喜欢花钱,实际上为她赢得了更多人脉沟和更好的资源。看上去她好像是跟钱有仇,但是实际上是把钱用对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