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力量时爱孩子,没力量时先爱自己,这是人性,也是规律。
儿子在某些事上,“吸食精力”的能力特别强,某些事上又算很省心。
现在终于明白了,如何对待孩子?
做个好母亲?让孩子把自己耗死?No!
自私一点,先让自己活下去,活好?不管他们死活。 No!
什么时候怎么做,全取决于我们当前的精力,能力,能量如何?
要对孩子好?可孩子如果只剩下没把你的“精血”吸光的时候,还要对孩子好吗?
还不敢紧远离!
孩子也是个生物,也需要面对社会,要练习在各种情况下的生存能力。
而不仅仅是父母把一切扛下,让孩子一直在保护中成长。
所以,父母首先是人,要先自我保护,然后才是保护孩子。
情绪也不是完全得共情,理解。
孩子的情绪有时候需要呵护,可以呵护。
有时候又不需要去过度处理,让他发泄情绪,让他哭,一直到他不想哭。
但不需要被影响,而是允许,然后不需要为他的情绪过度处理,否则就成了他获得关注的武器。
允许存在情绪,而不需要过度关注,让他自己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要练习孩子的这种能力。
允许一个人的情绪存在,允许一个人发泄情绪已经是很大的支持和宽容了,以人性弱点来说。
情绪是会传染,允许对方存在情绪,即意味着自己不要去被对方的情绪感染,刺激,诱发自身的情绪,这也是一种定力,需要很强的理性与自控力,觉察力做到。所以,允许身边有不利的环境,不好的情绪环境,已经是一种心理过程的付出。
虽然表现上这个人什么都没有做,但实际上他的心理活动一直在调节,适应这种糟糕,做而不显而已。
对待孩子的情绪,也需要做到“中”“正”
过度共情孩子,孩子会失去自己消化情绪处理情绪的能力。过度忽视孩子,孩子会情绪得不到关心疏理。
教育之道也是要中和,哪一样过偏,过度都是一种极端。以前总想做“好”妈妈,现在看是没了解人性,理想化亲情关系。
孩子获取我的关注
孩子原来是想获得我的关注。开始时来到房间和我聊天,后来我做自己的事,
他开始说:"我后天不想上学"
正纳闷他为啥这样说呢,好好的啊!怎又提到不想上学?
后来他不小心撞到哪了,躺地上开始是大哭,哭了一会儿,后来气得又打桌子。
我忽然间明白了孩子的所有行为,有意识,或者无意味地,都不过是为了获得我对他的关注。
而我,也许对他的关注不够多,以至他仍然感到欠缺感十足。
有时候代入他的心理,我会觉得自己做的很多不足。但一代入我自己的压力,感受,我就觉得自己太难了,真想逃离这种超负荷的情感索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