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风写作第五课笔记

古风写作第五课笔记

作者: 讲故事的阿猫阿狗 | 来源:发表于2023-11-13 18:22 被阅读0次

主讲:离九思

第五课 结课作业拆解

《劳山道士》和《续黄粱》。

一、内核

说到内核,咱们不妨了解一下汪曾祺改写的聊斋。相信大家已经看过了纸席老师推荐的《双灯》、《陆判》、《蛐蛐》,汪曾祺在改写时给自己确定了一个原则:“小改而大动”。在其改编的《聊斋新义》中,以“小改”为主,增删之处虽然不少,但尽量在不改变情节主体的情况下放进“我的思想”。

汪曾祺对“聊斋”原文的改动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增加了丰富的细节,使情节更为合理。所谓的“合理”,在不同时代之下,标准也不同。有些情节,在蒲松龄看来是合理的,可是在汪曾祺和现代人看来,就不免突兀。

二是删去了他认为糟粕的情节和细节,如对功名富贵的过度渴求,对女性不友好的描写、对怪力乱神的依赖等,增加了现代人才会有的哲思和汪曾祺自己的伦理、审美观念。

三是删去了功能类似、有重复之嫌的情节,使行文更简洁。

我们来改写,当然就要加进我们自己的思想内核。毕竟,每个人对《劳山道士》和《续黄粱》的理解不一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说说自己的理解吧。这两篇里,我明显更喜欢《续黄粱》。

蒲松龄将这篇故事命名为《续黄粱》,是因为唐朝人写过一篇《枕中记》(又叫《黄粱梦》),明代汤显祖又改编成《邯郸记》,但如果以为它是前人作品的某种延伸或翻版,那就错了。

蒲松龄的这篇作品,从情节的外部结构来看,是与《枕中记》是相仿的,《枕中记》中的卢生当上高官,想尽荣华富贵后一梦醒来,心灰意冷;

《续黄粱》中的曾孝廉经历了极致的荣华富贵和极致的冤苦贫贱,尝尽了身世煊赫和人间惨痛之后“丧气而返”,归隐深山。

《续黄粱》用旧的躯壳,装入了新的灵魂。它比《枕中记》批判性更强烈,警示作用更大,作者旨在告诫每一个追求官本位的人,万事有轮回,拥有多少权力地位,就要承担多少职责使命,享受多少富贵荣华,就得接受多少悲惨冤屈。

这种激烈的思想冲突,正是我们需要表现的人性内核。也许我们创作的续续黄粱,会超越前辈也说不定。

《劳山道士》的篇幅短,叙事节奏单一,这就需要作者在人物刻画上多着力。至于是把王七刻画为深怀投机取巧心理,不能作苦、不够勇敢、骄傲自诩的世家子弟形象,还是要把他刻画为道教文化昌盛背景之下一部分读书人的缩影,这就看作者自己的想法如何了。

里面的名场面是那场剪纸为月、化箸为人、嫦娥助兴、月中坐饮的宴席,这个描写好了很容易出彩。总之,两篇小说都有很大的创作空间。把内核确定下来了,就可以动笔了。

二、外壳

A.结构

《劳山道士》可以看作是线性叙事结构模式。

该篇行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道士一开始就判定王七“恐娇惰不能作苦”。一语道出了当时诸多世家子弟不能忍受艰辛来诚心诚意修“道”的现实状况。这一警语兼伏笔一贯到底,读者也在道士的这句判词和王七的所做作为之间摇摆,从而张弛有度地把故事推向高潮。

《续黄粱》可以看作是圆形叙事结构模式。

《续黄粱》成功地创造了三重幻境:曾孝廉梦中做宰相后睚眦必报,穷奢极欲(第一重);曾宰相因作恶多端,在冥间历尽酷刑(第二重);曾宰相由冥间而转生为贫家女,受尽凌辱(第三重)。

这三重幻境使梦境本身形成由人间而冥世再由冥世而人间的空间结构。

小说叙事实现了从线性时间结构向立体空间的圆形叙事结构转变,三重幻境之间,互为因果,环环相扣。所以它的模式在我理解是醒—梦—醒,因—果—因,人间—冥世—人间的起点即是终点的圆形叙事结构模式。

我们如何来创作呢?我觉得大家可以参考原文的结构,也可以不用参考原著的结构。如果我们一味参照原文,那就真的成了翻译作品了。

我们自问没有汪曾祺和鲁迅的笔力,那我们可以从故事性上去创新,在故事内容上作裁剪,甚至是增加。比如劳山道士也可以增加内容,写成圆形叙事,续黄粱也可以减少内容,写成线性叙事。怎么都行。我们就是一次练笔,只要写出来了就行。

B、取材

《聊斋志异》的取材来源非常广泛,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蒲松龄“以茶水换故事”的传说。

《劳山道士》就是他有意识地搜集民间故事进行的创作。另外有不少故事是对六朝志怪、唐传奇的继承。

经研究者考证,《聊斋志异》近五百余篇作品中,有许多都是蒲松龄在以前的古典小说之上,用全新的视角进行的再创造,并赋予了故事以新的蕴含。(这是不是和我们现在改写蒲老的聊斋差不多呢?)

如:

《种梨》取材于东晋干宝《搜神记》之《徐光种瓜》;

《促织》取材于明吕毖《明朝小史》;

《续黄粱》取材于唐沈既济《枕中记》;

《画皮》取材于唐薛用弱《集异记》和明冯梦龙《古今谭概》之《鬼张》;

《陆判》取材于南朝刘义庆《幽明录》之《贾弼》和明张潮《虞初新志》之《换心记》;

《织成》取材于唐李朝威《柳毅传》之《禽侠》和是南宋洪迈《夷坚志》之《义鹘》;

《凤阳士人》取材于明代陶宗仪《说郛》之《三梦记》:

《赵城虎》取材于唐牛僧孺《玄怪录》之《元无有》;

《向杲》取材于唐李复言《续玄怪录》之《张逢》;

《绛妃》取材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之《崔慎思》;

《画璧》取材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之《诺皋记》;

《阿宝》取材于唐陈玄祐的《离魂记》;

《莲花公主》取材于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还有若干,就不一一列出。蒲松龄改写前人作品,都能求新出异,另辟蹊径 ,写出比原著更精彩的锦绣文章,但愿我们这次改写,也能有所创新和突破。期待大家的作品出笼。

C.语言

《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而其他我们熟知的四大名著和金瓶梅、封神演义、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等都是白话小说。

其中有同学提出了为什么聊斋是文言小说,而红楼梦是白话小说的疑问。

其实在清代的在清代志怪小说里,除了蒲松龄的《聊斋异志》外,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子不语》(又名新斋谐)全是文言小说。

或许是因为《聊斋志异》里面好多短篇都是在讽刺统治阶级的黑暗,揭发科举制度的弊端,歌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等,他为了避免遭受迫害,将故事背景大多设定为前朝旧事,所以蒲松龄和我们一样是在写古风小说。

蒲松龄多次参加科考,难免受到八股文风影响,加之尊古崇古,用文言文来写古风小说,也就说得通了。

而四大名著等章回小说是为了写给大众看的,是为了说书而存在,受众是市井诸人,自然要通俗易懂才行。

那么,我们的创作又该选择哪种语言呢?结论当然是语感好,不出戏就行。

如果对语言要求高的作者,还可以分析一下这两个故事的背景,再决定选择用那个时代对应的衣着、人物称谓、官职以及其他各种细节。

《劳山道士》并没有提及朝代,算是修仙志怪吧。

《续黄粱》里提到了有一位龙图学士包拯上疏。包拯是北宋名臣,这就大致可以确定故事发生的年代应该是北宋。

但大家阅读该文后会发现,蒲松龄刻意把曾孝廉的官职定为宰相,就是为了模糊具体的朝代。大家知道,宰相只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并非具体的官名。

历朝历代能称得上宰相的官职名目非常繁多。具有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就多达几十种,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中书舍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等等。

宰相在北宋就有同平章事,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但蒲松龄并没有写曾孝廉的具体官职,也就避免了某些针对人的东西。

所以,我们创作,也可以避免太写实,只要写出人物个性就行。

你们会发现,人物的个性特征越是鲜明,就越是不可代替;越是不可代替,生命力就越强。

比如的贾宝玉、林黛玉、诸葛亮、张飞、孙悟空、猪八戒、武松、西门庆、潘金莲等等,这些生命力强的人物,总是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不管好与坏、褒与贬。

相反,那些千人一面的作品,脸谱化、模式化的人物,总是短命的,想记也记不住。

《劳山道士》里面的王七和《续黄粱》里面的曾孝廉的个性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但那是蒲松龄精准的笔力带给大家的阅读体验。

而且由于文言文篇幅太短,我们改写必然要在增加很多内容,才撑得起3000——10000字的小说,因此,如何把这些人物塑造好,让这些人物在我们的短篇小说里活起来,是每个作者面临的问题。

总之,这次的结业作业只是一次试水,大家在写的时候多注意今古语法差别,多用修辞手法。还是那句话,大家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定然会水到渠成。


古风课到今天就结束啦。

在这里感谢离九思老师的精彩主讲,感谢纸席老师百忙中修改作业,特别感谢理事会为我们提供这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

还要特别感谢天涯牧星老大的大力支持,感恩遇见!

各位同学,我们在简书江湖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风写作第五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ted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