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是西藏历史上最著名的情僧?浪漫不羁的情歌诗人?一提到这位神秘而传奇的活佛,恐怕很多人都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印象,因为他蜚声诗坛、爆红网络的作品,实在是让人们如雷贯耳,如:《见或者不见》、《不负如来不负卿》、《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我问佛》……
然而,以上这些“脍炙人口”的“仓央嘉措”情诗,不是张冠李戴的“伪作”,就是东拼西凑的贴牌之作,或者是添油加醋的演绎之作。仓央嘉措也绝非儿女情长的痴情僧人,他六根不净的佛门痴情汉形象,只不过是古今世人作妖,强穿在他身上的马甲而已,他真是比六月飞雪的窦娥还冤……
网络图片
01《见或者不见》既不叫这诗名,更不是仓央嘉措的情诗
2010年电影《非诚勿扰2》红遍大江南北,一首小诗《见或者不见》也随之爆红网络,只因它披上了“仓央嘉措情诗”的外衣。不仅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更是激起了经久不衰的引用热潮。如曾经热播的清宫剧《宫锁心玉》,就将这首诗用作片尾曲,署名为仓央嘉措。
《非诚勿扰2》剧照 图片源于网络然而,这首诗却与仓央嘉措没有半点关系,更不是所谓的情诗,而是一首修行的禅诗。实际上,它是当代诗人、藏传佛教徒——谈笑靖(法名,扎西拉姆•多多)的作品《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出自其诗集《疑似风月》,收录在中信版《当你途径我的盛放》作品集中。作者曾在自述中特别强调,这首诗的灵感来自莲花生大师一句名言:
“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
她在这首诗中想要表达的是,上师对弟子不离不弃的关爱,而绝非爱情与风月。
诗人谈笑靖 图片源于网络那么,谈笑靖的现代诗歌,为何会被误为仓央之作?关于这一个问题,腾讯、网易、新浪等国内主流媒体,都曾经针对此事发表过相应的澄清报道:
2007年5月,谈笑靖将《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发表在其博客。2008年10月《读者》刊登此诗时,改诗名为《见与不见》,署名为仓央嘉措。倒数第三行“让我住进你的心间”改成了“让我住进你的心里”,一字之差。这是首次出现的张冠李戴。2011年,谈笑靖偶然发现,珠海出版社出版的《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图书,署仓央嘉措之名收录此诗,遂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权。
网络新闻截图其实,熟悉仓央嘉措作品的读者,都不难看出这首所谓“情诗”,与朴素无华、类似民歌的仓央体诗风格迥异、意境别样。而谈笑靖的成功维权,更是以铁的事实证明,这首诗叫《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作者扎西拉姆多多,而绝非仓央嘉措的《见或者不见》。
据2011年的相关新闻报道显示,受理此案的法院经审理认为(相关报道链接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1/10/20/158800.html):
根据博客上的个人图片、日志等资料,可初步证明谈笑靖是扎西拉姆·多多;且有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当你途经我的盛放》一书作者署名及作者简介相互印证。法院确认涉案博客为谈女士所有。并根据谈女士与《读者》的邮件,对博客作品的真实性予以确认,依法享有著作权.......
扎西拉姆多多《当你途径我的盛放》作品集
02《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 ,被张冠李戴的现代诗作!
这首极为煽情的所谓情诗,长期以来也被当作仓央嘉措的经典之作,而且网络上流传的版本繁多(据说多达7个版本),让很多网友一头雾水,搞不清楚到底哪个是真的?哪个又是冒牌的?流传最广且被更多人视为“真品”的版本,具体的诗文内容如下:
①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保佑你平安喜乐。
②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③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我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这三段诗句的抒情,可谓是娓娓道来,又细腻浪漫,又深情款款,酷似传说中的仓央嘉措情诗。
然而,不管是其它版本的该诗,还是这个三段式的版本,都不是仓央嘉措的笔墨,
唯一与他有关的就是张冠李戴。这首诗出自现在汉族人之手,它最早的文字渊源,可追溯到1997年发行的《央金玛》唱片。在这张唱片中,有一首歌曲叫《信徒》,何训田作词作曲,朱哲琴演唱:
《央金玛》唱片封面 图片源于网络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著名作曲家何训田,图片源于网络 《信徒》演唱者朱哲琴, 图片源于网络目前,酷狗音乐、虾米音乐均可搜索到,由朱哲琴演唱的这首《信徒》。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通过前后阅读品鉴,我们很容易就发现,相对原诗《信徒》的凝炼之美,这首改装的山寨“情诗”,虽然也很优美却有些絮叨,更与仓央嘉措简洁的诗风格格不入。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信徒》的修辞手法,意境与格局之美的营造,也与“仓央嘉措情歌”截然不同,蕴含着深厚的汉语言文学艺术底蕴,而仓央嘉措却是从小深受古印度作品《诗境》的熏陶。正如《仓央嘉措诗传》(苗欣宇,马辉著)书中所言:
何训田《信徒》的修辞之复杂、意境之优美、文字之洗练,在“仓央嘉措情歌”中完全找不到一丁点儿影子。
那么,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张冠李戴?据《仓央嘉措诗传》讲述,最初的原因源于《央金玛》专辑中,存在一首有着仓央嘉措影子的《六世达赖喇嘛情歌》,
使得人们将《信徒》的歌词,张冠李戴为这首情歌的词,在不断的以讹传讹中,“信徒”这个名字逐渐不被人们知晓,或者是遗忘。
如果说,第一次的混淆不清,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那么,第二次的张冠李戴,就是有心人的有意为之,通过拆分、删改、拼凑等再加工方式,假借仓央嘉措之名,炮制出这首广为传颂的《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
《仓央嘉措诗传》苗欣宇,马辉著
03号称绝唱的情诗《我问佛》,假借仓央嘉措之名的伪作
《我问佛》也是一首热度极高的“仓央嘉措情诗”,在网络上被包装为“感动亿万人的千古绝唱”,随手就可搜索到琳琅满目的相关朗诵视频,可谓是人气爆表。殊不知,它不过是假借仓央嘉措之名的冒牌作品而已。
顶着仓央嘉措的光环,让这首诗的光芒何其地耀眼。但是,真正的仓央嘉措粉丝,
明眼人稍微一细看,便知这诗与仓央嘉措毫无瓜葛,它只不过是一锅乱炖的大杂烩而已。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张冠李戴与东拼西揍,杂糅了不少佛经佛典、电影歌词,例如,“十界”、“六道”、“八苦”等诗句,很明显都出自佛学经典。而“坐亦禅,行亦禅”,“语默动静体自然”,则是来自唐朝永嘉大师《证道歌》,原句是“行亦禅,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则是出自《华严经》。看过这本经书的朋友,都知道前面还有一句“佛土生五色茎”;“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则是来自电影(张曼玉版)《青蛇》主题曲《流光飞舞》的歌词,出自中国香港著名词曲家、“鬼才”黄霑的生花妙笔。因此,将这样一首大篇幅抄袭的串烧诗歌,冠名为仓央嘉措情诗荒唐而可笑的。
电影青蛇剧照 图片源于网络
04放浪形骸的情僧形象 是世人给仓央强穿的马甲
一百个人心里,有一百个仓央嘉措。究竟是谁最先给仓央嘉措扣上“情僧”帽子的呢?这恐怕要追溯到300多年前,始作俑者是和硕特蒙古拉藏汗。公元1705年,格鲁派第巴桑杰嘉措在与拉藏汗的残酷斗争中败亡,仓央嘉措因此事件而受到牵连。拉藏汗为彻底扳倒仓央嘉措,向康熙上书污蔑他是不守清规的放浪情僧、假活佛,要求予以废除。现代有一些研究者怀疑,拉藏汗为坐实仓央嘉措罪名,伪造了不少所谓的“仓央嘉措情诗”,以此来破坏他的佛门形象。
此外,来自民间的浪漫爱情传说,也是仓央嘉措情僧形象的一个来源。有民间传闻说,仓央嘉措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情人随他来到拉萨,他经常在深夜里,化身为风流少年“宕桑汪波”,溜出去私会他的情人“玛吉阿米”。但是,传说终归只能是传说,他被接进布达拉宫时,还只是一个八九岁的孩童,哪里懂什么男女之情?又怎么可能携女子同往拉萨?再则,以第巴(相当于辅政大臣)桑杰嘉措对仓央嘉措的严加约束,他怎么可能有机会溜出布达拉宫半步?
(布达拉宫,图片源于网络)其次,诗歌翻译大师们的文学演绎,也为仓央嘉措贴上了“情僧”的标签。有的版本翻译自难以溯源的英文版,有的版本来自于道泉汉译本的润色版。因此,所谓“仓央嘉措情诗”,各版本共同特点是,都不是原汁原味的翻译诗人原笔。加之,早期仓央嘉措诗歌汉译者,很多人都对他存在诸多误读。有的认为他是南唐李后主一样的人物;有的认为他是佛教的罪人、披着僧衣的风流浪子……所以,那时候的诗人学者,大多将仓央嘉措的诗译为情诗。
其中,曾缄译本最为文采熠熠,缠绵悱恻,扣人心弦,对后世影响极大。他以于道泉汉译版为蓝本,融入自身诗歌艺术的造诣,及个人主观情感进行润色重译。经过这样二次创作出来的“仓央嘉措情诗”,朗朗上口、言简意赅、引经据典,意境浪漫,但却与诗的原意背道而驰。那句广为流传的“不负如来不负卿”,就是这样被曾缄演绎出来的,全诗译文如下: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曾缄版译诗凝炼而唯美,前两句囊括了于道泉版全诗:
“若要随彼女的心意,今生与佛法的缘分断绝了;若要往空寂的山岭间去云游,就把彼女的心愿违背了。”
网络图片然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最后两句诗虽然脍炙人口,却是曾缄杜撰出来的儿女情长,将仓央嘉措演绎成了为情所困的多情僧形象。300多年以来,仓央嘉措始终被这样世人讹传,真是比六月飞雪的窦娥还冤。针对这样的奇怪现象,诗人谈笑靖接受广州日报专访时,曾为仓央嘉措鸣不平:
“我了解到的仓央嘉措和我心目中的仓央嘉措,首先是一个在精神道路上的觉悟者。他的文字、诗,包括他的整个人生,给我们带来精神觉醒,而不仅仅是情情爱爱。他的诗非常优美,但我始终没有读到他是一个情僧,或者痴情,或者离经叛道,或者说有点像虚竹那样的一类人物......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间仓央嘉措以一个佛门痴情汉子的形象而火了起来,这是让我最最无奈的。非常可惜,大家没有看到他的精神光芒,而是把他矮化了,庸俗化了。三百年前他被误会成放浪形骸,今天被误会成情深似海,其实更为不堪。”
由此可见,仓央嘉措并非佛门痴情汉,那些缠绵悱恻的“仓央嘉措诗歌”,不是现代汉人的冒名之作,就是翻译者的添油加醋之作!他所谓的“情僧”形象,由拉藏汗最初的污蔑、流传民间的浪漫传说、后世翻译者的演绎,经过漫长的光阴混合发酵而成,爆红于以讹传讹的网络世界,是古今世人强穿在他身上的马甲,是对他人生与诗歌,乃至精神世界的一种莫大曲解。因此,仓央嘉措诗中的“情”字,与世俗的儿女之情无关,而是他对佛的赞美之情,对人生与生活的感悟之情。(完)
本文由鹿溪河原创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仓央嘉措诗传》(苗欣宇,马辉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