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在历史长河中有如一滴水,有些人的这滴水晶莹剔透,有些人的这滴水混浊不清。而大多数人的这滴水,流入江河无声无息,直至终老。
今天我要说的这位老人,她的那滴水是晶莹剔透的一滴水,不仅自己活出了精彩,还被世人所敬仰,她就是杨绛先生。
之所以想说一说杨绛先生,是因为又重读了她生前的佳作之一《走到人生边上》。
这部书是杨先生在96岁高龄之际所写的传世之作。
翻开首页有几幅杨先生的手稿插图,又一次让我为之动容。
绢秀的字体,在绿色的方格纸上显得那么的精致而安静。整页的稿纸上你会看到,当有写错的字体时,清晰地看出是用涂改液精心地擦拭后再写上正确的字,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书中以散文体的形式记录了杨绛先生在世时的一些所见所闻,给予她的一些感悟,读罢也使我们收获多多。
从她的成长道路,以及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们看到了平凡而美好的生活
当有人讨教先生什么是好的教育时,杨先生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告诉人们:
“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杨先生的父亲是一名资深学者,做过官员,当过律师。平时说话风趣又赋有逻辑性,出口成章,文章经常见诸报端,且篇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女儿对父亲很是佩服,便向父亲讨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
妈妈是富家小姐,在家中也操持家务。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全靠母亲一人打理。但一有空儿,就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乐道。
在父母的影响下,先生也学他们的样子,找出家中藏书来读,逐渐对读书产生了兴趣,从此好(hào)读书,读好书着了迷。
这种言传身教的作法代代相传,延续到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中。
一次,女儿圆圆学习外文,有个很生僻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都没查到,就跑去问爸爸钱锺书,爸爸不告诉她,让她自己继续查找,直到在第五部词典中才找到了答案。
事实证明,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他们的女儿最终也成为了一名学者,在某大学任职教授。这与从小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与言传身教分不开的。
书中先生还讲述了另一件事,很值得我们深思。
画家韩美林的一幅画,送给了一位两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兴致勃勃地拿走了,又马上返回来让韩美林签名,韩先生问他为什么要签名,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悲哀!这么小的孩子就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污染,价值观的教育确实到了该反省的时候了!
不同的教育理念,培养出的孩子肯定是不同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无疑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为了孩子的明天,家长们该醒醒了!
(明天接着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