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6 星期三 晴
——这样的教学模式感觉挺好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到的不同就会感受到不同,而感受到的不同,就是体验与学习。由此,教育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慢慢的,孩子在变化的环境里成长,慢慢的,孩子习得了适应变化的能力。是这样么[疑问]
——站在孩子角度,让孩子多体验,这个是认同的。但是,自然发生的教育,孩子在环境里成长,这个不太理解。照这样说的话,貌似,教育没啥作用了。
这样的话,肯定不成立。
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的环境里,感受着他们的感受,家长,老师需要用教育的眼光帮助他们建构,在经验中成长,而非任其自然发展。
——问题来了。是的,接下来是想说,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挺好,可是,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自然也就高了。如果“教师”没有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与执行力,能把握好“节奏”,适时、适度的引导和调理。也就剩下自然而然的作用了。但也不要低估了“自然而然”的力量。往往,不知道怎么做,还不如不做。也许对孩子的成长会更好…
——这篇文章我也看了,也转发了。
我的理解是文中的父亲并不是什么都没做。他的关注,支持本就源于他伟大的教育理念。做到这一点,于任何一位父亲,一位家长,一位教师都不是件易事。
很多时候,教育在上演短平快,立杆见影的效果,我们说,但凡立即效果的教育,都称不上是好教育,甚至就是那种不要教育的教育。
散养和包办,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既然是极端,肯定是不在合理区间的。我们需要的是像钟摆那样在合理摆动区间的教育行为,这样的行为就是教育者需要学习的。育人者先育己,也是上次在群里看到的那句“不断的自我修为”。
老师是人不是神。老师的教育也需要在不断实践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再实践验证理论,从而形成经验。他们的专业水平是呈螺旋上升的。师者之所以为师,只不过比一般人多了几年教育理论的学习和随着工作时间不断增长的经验,仅此而已。
教师,不会齐刷刷地达到一个统一的水平,教师队伍也会有层次,会参差。这是现实,也是不争的、不可改变的事实。但,随着培训,学习还有时间的流逝,他们会在自己原有水平上不断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