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种富含多面的、复杂的高等动物。到底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取决于他想展现给大家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可即便他在众人面前展现的样貌一样,在不同人眼中,又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普通人尚且如此,研究瑜伽大师的样子应该会更充满惊喜。这一次,我决定来给博格大师做画像,看看在学生的眼中,他是一位怎样的冥想老师。
这次分享的是阿舒,一位本科心理学的学霸小姐姐。她参加了博格大师的冥想工作坊和冥想TTC课程第一期,认为大师很有智慧,而这份智慧体现在很多层面。
第一,博格大师很接纳,就像他带领学生练习冥想的引导词,“允许眼睛闭合/睁开”,在课堂上他允许学生提各种问题。要知道学生们对冥想的理解与练习经验以及精神与内在状态可谓是参差不齐。无论学生提出任何问题,他都会耐心地倾听,再很好地作出判断,哪些需要在当下深入回答,哪些则可以轻描淡写地带过。“我觉得他的回答都很随心,答案更多集中于如何帮助我们。大师应该是抱着巨大的爱、接纳和允许才可以做到的。”阿舒总结到。
第二,博格大师无疑是一位好老师,他讲课的重点突出,不会讨论太多精微层面的问题,比如学生没有感受到明点轮,学生没有看到光或没有出现什么奇幻的画面等。他会更在意学生在练习冥想的过程中到底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冥想状态。“大师的引导与探讨很接地气,方便我们去理解和事件。”阿舒补充道。
第三,博格大师拥有心理学博士的背景,他很擅长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去解释什么是冥想,他也能引经据典,从瑜伽哲学的角度把冥想拔高,还原它的本来面貌。同时,对于现代疾病,他不仅能从瑜伽哲学和心理学两重境界予以分析,也给出了一剂良药——克里亚瑜伽和冥想,让学生具备知识与经验上的积累,为班上形形色色的学生指明了未来前行的道路。
此外,由于有着类似的背景——心理学,只要博格大师提到与心理学相关的内容,便会调动起阿舒的神经,她感觉自己的听觉会放大,全身的毛孔都会张开,尤其是大师讲到心理学可以如何跟瑜伽、克里亚瑜伽与冥想结合,更好地帮助他人时,她感觉自己无比激动。
记得在上工作坊时,博格大师提到在结合心理学与克里亚瑜伽时容易产生的问题,即施助者要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态去帮助别人,尤其是当身边很亲密的人出现心理疾病时,那种感同身受有可能会让施助者过度消耗自身的精力,无意间让自己成为一种拯救者的心态,并对受助者产生很大的期待,乃至执着。这样的情况其实对双方都不太好。
博格大师建议,施助者应该与受助者在心理上建立距离,这并非是说在身体或行动上冷落病人,而是在关心对方的同时,在心理上拉开一定的距离,不要在帮助受助者这件事上放太多的期待,也不要试图因此控制受助者。只有这样,施助者才能给出更为中立的建议,他自身的精神状态也能保持得更为持久。
这个过程与跑马拉松很像,如果一开始跑者就用100米冲刺的拼劲去跑,那么100米之后就会没劲了,但若能从一开始就用稳定的步伐往前跑,那么能完成的路线也会更长。这样的原则不仅适用于跑步,同样适用于心理咨询。“每次博格大师讲到与心理学有关的内容时,我都觉得很幸福。”阿舒表示。
阿舒能在探寻冥想的道路上,遇到博格大师,无疑是一个幸福小孩儿,而其他有幸追随大师学习、练习冥想的学生,何尝不是幸福小孩儿呢?愿这份幸福能一直温暖、滋润着大师的学生们,并让他们一直有勇气和动力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