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着一身蒲甘的尘土,和三千佛塔的历史味道,摇摇晃晃的,在天还未亮时到达缅甸境内的第二大淡水湖泊。湿漉漉的街道,是雨后质感,这对于刚从干旱之地经过的人来说,无疑要贪婪的深深吸几口气才肯罢休。在无人的路上走着,有一丝凉意,身体的感受告诉我,茵莱湖果然是缅甸的避暑胜地。按下民宿的门铃,门童没有任何被扰乱美梦的不快,接下行李,引去房间,害羞的微笑着。
湖区北端的小镇啊,是热闹所在。逛逛市场,进门处的大量鲜花让人一见便心情愉悦,红的,白的,黄的,一串串,一束束,清新欲滴。缅甸的市场里总有大量鲜花在卖,每天买一束,敬献佛前。人的虔诚加上鲜花的能量,佛祖应该会开心。但寺庙中被不时清理、放置于无人之地的废弃鲜花堆成一垛垛,不知佛祖看到这个场面作何感想。
规规矩矩、横平竖直的井子型街道,色彩活泼的小房子间,餐厅林立,还有若干小清新的咖啡馆和酒吧,虽未成熟,但已有如清迈、琅勃拉邦之热闹消遣休闲度假胜地的雏形。守着茵莱湖那镜子般的大片湖区,用心的话,优势显著,绝对可期。清晨午后,骑老式自行车在树间花旁穿梭,到临近湖畔看夕阳中的小乌本桥,美气。
骑车徜徉在茵莱湖两岸是别有景致的。天上的云,朵朵映在水田里;迪士尼色彩的寺庙,天蓝色的庙墙映在田地里忙碌的人身上;温泉里的热气腾腾,映出山谷的朦胧轮廓;乡野美景啊,映在我的心上。沿着坑坑洼洼需要体力的上坡路,去往红山庄园。转角小湖泊,排排葡萄架,在这个盛产缅甸最好葡萄酒的地方,坐在大树下,执一杯酒,看山谷鲜花和远处的茵莱湖,卸去一身骑行的劳累。
在茵莱湖,最不能错过的自然是乘一艘快船,徜徉在湖区深处的各处浮岛间。三江在此汇聚,广阔成湖,湖面波澜不惊,成一面银镜。窄窄的柚木船,速度似箭,在宁静湖面上掠过,激起水花。水鸟成群,在木桩上站成整齐一队,像是在接受初生太阳的检阅;船过鸟窜起,跟着当地人的手势随船飞呢,想是老相识。日头渐高,天空也愈发蓝了,穿梭在蜿蜒水道间,绿树芦苇旁,时不时从连接两岸的木桥行过,有点儿缅国威尼斯的意思。
湖区上百村落,分布着多个民族,各有所长,都是能工巧匠。拉出新鲜的藕丝,捻起,制出昂贵织品;提炼矿石,敲金打银,塑成精美饰品;柚木做板,花梨为钉,巧手制船;丁香肉桂,手工雪茄,淡淡清香。湖上居民建浮岛做水上花园和果蔬菜园,它们随水起伏,其间果实颗颗;更是有单腿划船的茵达族渔夫,独特的划船方式在镜头中煞是好看。让人略感不适的,大概是加央族长颈女,幼时便开始在脖上套铜圈,随着年纪越加越多,终生不取。铜圈重量压下肩骨,使脖子拉长,族人认为脖子越长套圈越多则越美,变态的审美,残酷如裹脚。据说当年缅甸马戏团去英国表演,第二天报纸的头版头条都是长颈女。无论上世纪的英人还是当下像我一样的旅行者,其实都在用猎奇和异样的眼光看她们,这种感觉真怪。
即便是在如此原生态的自然风貌中,佛塔也是不能少的。堪称中心的彭奥都寺,里面的几尊佛像被信众贴金贴没了本来样子,几个圆坨坨,活像金雪人,旁边墙壁上还有国家军事政要往圆坨坨上贴金箔的照片,历数该寺光辉历史;茵汀村上的上千佛塔,有两千年历史因而破败不堪的,也有崭新修建的,尖尖塔林群,正午烈日下,闪着晃眼金光。
游湖整日,驱船而归。在镇上街道闲逛,找一处正宗缅餐,体验当地饮食。一份肉类咖喱主菜,一盘蘸酱青菜和当地草本植物,几碟小菜辣酱,一碗汤,嗯,着实不合胃。只此一次,不想再尝试。
如果旅途劳顿,茵莱湖就是那个让你洗净尘埃的桃源地,悠闲,舒心。面朝湖水,看鸟飞花开,乐得自在。
离开了茵莱湖,我已经在去往英属缅甸时期的首都—毛淡棉的路上了。在那里,将寻找奥威尔和吉卜林留下的足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