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内容主要来自于《罗辑思维 204期 | 王阳明的心法》,并结合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期节目让我收获很大,感谢罗胖~
1.两个半完人
有一种说法,叫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完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还有一个是曾国藩。
孔圣人成立儒学,建立了中国两千年文明的根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中国文人的座右铭,成为“君子和圣贤”则是一直以来的目标。
王阳明则是创立心学,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阳明四句教”,完成了又一次的思想革命。
那曾国藩呢?“经商要看胡雪岩,当官当学曾国藩”。曾文正公“内圣外王”,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文人儒生靠竣工封爵,并且得以善终。曾国藩资质平平,甚至有点儿“笨”,那他是怎么做到的?
2.两条君子之道
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最终成果是一种集体人格,叫做”君子“。文人一生的追求都是成为君子,当圣贤。
那怎么成为君子臻于圣贤呢?前面提到的两个完人就提供了两条道路:
- (孔子)向外求圣贤:提倡用规范/榜样/圣贤/君子来要求自己;
- (王阳明)向内求诸己:认为我本圣贤,只是蒙尘蒙垢,倡导去除杂念,遵从内心。
孔子的儒学向外求,只要我们跟着做就好,因为儒家有明确的标准,好执行,就看你是否能严格要求自己。所以我们读圣贤书,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儒家道德和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大师。
王阳明的心学向内求,没有了标准,一切关乎于心。此心具足,不假外求。人人生来就是圣贤,所以提倡格物致知,找到自己的圣贤之心。这个需要自己与自己对话,并且要顿悟。当年的王阳明就是“龙场悟道”之后,一生践行这样的理念。
曾国藩的内圣外王,就是这两条道路的结合。曾国藩是受过正统儒家教育的理学家,早已非常深。青年时期就是严格奉行儒家的道德标准,并且用这套标准来要求自己和别人,甚至到了钻牛角尖的地步,死板得不得了,自己的理想在现实面前磕得粉碎。
转折出现在回家守孝的那两年。
复出之后,他变得圆通起来,知道“不给他人难堪”,甚至是可以“接收贿赂”了,事业上也终于扶摇直上,达到了顶峰。这是堕落了么?《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就介绍到,曾国藩一生对自己的道德要求非常高,是律己严、责人宽,就是达到了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
泰山不辞细土,方能成其大。曾国藩正是用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达到了常人达不到的高度。或许,就是那两年守孝期间,向内求诸己,顿悟了吧。
3.我的王阳明时刻
罗胖子说:
据我所知,所有对世道人心有起码智慧的人,他的人生当中都会有这么一个王阳明时刻:他突然意识到,要达到更高的人格和事业目标,不是向外求,要向内求,就是一切的困难,甭管是困难还是自己的不如意,根源都在于我自己。
按照这个说法,曾国藩应该是在守孝期间,经历了自己的王阳明时刻,复出之后,才能做到一改之前的风格,走出内圣外王的道路。
2016年,我一直不停地向外求发展:
- 年初雄心勃勃制订了年目标,定了38个二级目标,子目标更多;
- 2月份学习时间管理--三只青蛙【觉得时间不够用】
- 各种微课(英语学习、onenote、非暴力沟通、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摄影、精力管理、excel)【满心的焦虑和挫败感】
- 4.9彭小六来武汉,觉得要建立知识体系
- 6月份九型人格--跟着李星老师学习,踉跄着跟完课;
- 6月份报名海比特训练营。最后也没做完;
- 断断续续参加拆书活动;
- 9月份报名拆书帮RIA训练营;
- 11月份和小荻老师学沟通;
总的下来,学习的效果不是很好,很多时候刚开始还能跟着,后面就逐渐没了动力和兴趣。再加上下半年的工作强度较大,身体很累。所以,这一年感觉过得纠结和迷茫。
2016年9月份,我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搬出公司宿舍,自己出去租房子住,一个人住到公司周围去。主要是受了彭小六《让未来现在就来》的影响,想尝试一下独处,尝试一下闭关学习,尝试一下不堵车时的时间充裕感,尝试一下加班加到不限制的感觉。
我在外面住了三个半月,差不多100天。这100天的独处时间里,我重新捡起了运动,做晨间7min锻炼,每周加班大约30h,下班后就看书学习。
但是这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知道了困住自己的是什么——心智模式,对,就是这个,而且仅仅是知道而已,还没有突破,但是我知道了是谁在制约我,并且知道了怎么去打败他。
这还得感谢易仁永澄老师和李笑来老师,11月份的一次线下见面会和几本书让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症结所在:
过去只是亦步亦趋,现在是打心底知道了自己的需求,从跟着别人学到我要学。
那个时候,有种欣喜若狂的感觉。现在,我知道了这个也算是自己的王阳明时刻,我由向外转向内。虽然,我还在向内的过程中,但是我知道我终将战胜自己走出来!于是,我将自己的2017年度期待之一就定为“加强认知学习,提升自己的心智模式”。
但是我也知道,这个过程同样是很困难的一个过程。因为这里,还有个问题:知行合一。
4.知行合一
4.1知行合一,怎么去理解?
- 浅层理解:认识到了,就会做到。然而并不是,不然也不会有拖延、“臣妾做不到”之类的了。
- 深层理解:提升认识,来驱动更加正确的行为,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知。
”知“错了,“行”的方向自然也会有所偏离。“知”对了,还不一定能反映到“行”上。因为“知”、“行”之间有一条沟,很难合一。
4.2知行难合一
知和行的着眼点和立足点都是我们自身,我们的心。
知是我们的认知,行是我们的行为,中间的沟叫做选择。
认知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标准,标准不同,面对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行为。
选择少的时候,还不会出现太多的认知撕裂;但是现在,我们就是选择太多。他们不断地撕裂着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形成了双重甚至多重标准。好像每个选择都对,但是你还是很痛苦,很纠结。
所以,你的认知很重要。一旦纠结,就是认知在打架。
知行合一是一种终极状态,不能期待一步达成。只能通过不断学习,升级自己的认知,别无他法。
5.认知升级
5.1两种成长模式
前面提到了两天君子之道,其实也对应着两种成长模式。
- 向外:严格自律,遵守规范和标准,向榜样学习;
- 向内:找到自我,遵从内心的呼唤,我随心动。
向外的模式,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应试教育模式,但是这种模式是反人性的。你会不自觉地抗拒,只有拥有强大的标注和强大的自制力,才能做好。但是好执行,比如你跟着一位严师,或者团队有一个强势的领导,最终都会有不错的结果。
向内的模式,是我们不熟悉,但是现在越来越重要的模式,是顺应人性的。跟随内心的呼唤,顺势而为,你会成长得越来越快。但是没有了特定的标准,一切关乎于心,需要认知需要不断升级,心智也需要不断地提升,就很难执行了~
选择哪种模式,是看个人。心智未开时,跟着走就好;心智一旦开启,就再也无法亦步亦趋了。所以最终,我们都要回到向内的模式。因为,这是这个时代的要求。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在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东西都将被亵渎。
那是不是知道了自己成长的方向,就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呢?
当然,这是不一定的~
5.2升级之路
哲学上说: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的成长升级之路也不例外。
我们只能通过学习来升级自己的认知,在学习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不能指望一步登天,但也要勇于尝试,并且勤于思考和总结。
这也是为什么在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但是还是没能就能立马解决的原因。反观吴军老师、树丰老师,都是长期的积累之后,找到了自己的知,并且将知和行进行充分打磨之后的结果。
2017年,我选择的年度期待之一就是心智模式的提升,这个方向应该是正确的,但是能不能做到,还要看自己的努力和机遇。
目前,初步计划是重点跟着易仁永澄老师和李笑来老师学习。
易仁永澄老师的年度目标管理课程是知行统一的很好课程,在学习6大元规范的同时,还可以在目标管理和不同的课程中践行训练,要珍惜。
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做朋友》,是开启我的心智的书,值得多读几遍。而老师在得到上开设的专栏,则是用一个又一个的认知,来不停地打磨我们的心智,同样是值得认真跟随学习的~
当然,还有很多人在这方面也很优秀,比如吴伯凡老师、古典老师,都可以保持关注、跟随学习~
虽然,设想很好,但是通常就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所以,在这里先给自己提个醒:
不要指望自己只通过想就可以做到认知升级、心智提升,知行要合一。
我希望,2017年能成为自己的心智元年。努力,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