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看《罗辑思维》的节目,今天终于等到罗胖讲王阳明了,作为一名王阳明的资深迷弟,对这期节目满怀期待。
其实说来惭愧,我对王阳明的了解来仅源于二手解读书籍和一些道听途说的段子,仅仅是书本上描述的王阳明风云事迹,我就为他的人格魅力所倾倒了。然而我并没看过王阳明写的原文,对王阳明的理论也知之甚少,什么心即理、致良知、事上练、知行合一,我只是知道它们的名字,却胆敢在一些平日写作里胡乱引用,意甚至淫出对他们的理解,特别是对心即理,简直恰到好处的满足了我自己阿Q式的精神幻想。盲目的崇拜导致了我极有可能是一位叶公好龙的读者,对此我很抱歉,但这也不妨碍我对心学浓厚的探索兴趣。
于是在繁忙的工作日,抱着对信仰受到冲击的危险,我战战兢兢地凝望着罗胖的这期压轴节目。一开始罗胖讲儒学的意义,心学的始源,我听得津津有味,但越讲到后面,就越觉得不对劲,尤其是罗胖讲到关于“知行合一”的那一段,他说:“首先,你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来驱动更正确的行为。反过来呢,所有的行的目的,都是要提升自己的知。知和行中间存在一道鸿沟。”
然后我就纳闷了,王阳明不是一直提倡“知行合一”吗,这个合一不应该是知和行是一体的吗,罗胖你怎么把知行给割裂了呢,这不科学?抱着疑问,也为了重塑自己对心学的信心,我翻出了书架上那本快要发霉的珍藏版《传习录》,欲探个究竟。
这不,果真给我找到了。“知行合一”的说法最先出现在《徐爱篇》的第四章,徐爱问老师:“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如今许多人知道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却做不到孝顺、有爱,这样看来知和行分明是两件事。)
王阳明回答道:“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什么是真正的知行本体呢?王阳明又引用了《大学》里面的一句话来解释,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到美色属于知,好好色属于行,只要见到美色,就自然地喜欢上了,并不是看到美色后动个念头去喜欢;闻到恶臭属于知,去讨厌便是行,只要一闻到恶臭就自然而然地讨厌上了,并不是闻到恶臭后又起了个念头去讨厌。
接下来王阳明开始正式解答徐爱知行分离的问题,用恶恶臭来进行类比,我来简单翻译一下王阳明的论证,就像一个鼻塞的人,虽然看到眼前恶臭的东西,但鼻子闻不到恶臭的气味,便不会十分讨厌它,这也只是因为不曾了解到它的臭(知臭)。就像是称某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必然是因为此人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行为,才可以称他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知孝弟),如若不然,只晓得说些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话,怎么可以称之为知孝弟。
王阳明又举了一连串的例子,并给出了自己的结论。“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饿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
看到这里我大概懂了,徐爱对知行的理解是“知道某事”,“做某事”,而王阳明的“知”更是不是嘴上说说的那种知,而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知痛、知饥、知寒的那种直接体悟式的认知。如果用我的蹩脚英文来解释,徐爱所讲的“知”就是“know something”,王阳明的“知”就是“realize something”,"realize"这个词很有意思,除了有“意识到”,还有“实现”的意思,恰恰反映了王阳明知和行本是一体的理念。
另外,我们从以上王阳明的话中还能得到一点结论,因为人们被私欲隔绝了应有的道德情操,所以影响了知和行本来的面貌,就像是因为感冒鼻子不通,对臭气也不是真知一样的道理。
最后王阳明说了一句傲娇的话:“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慎用。"你如果知道我的立言宗旨,说知行是两个概念还是一个概念,都不是什么大事;如果不明白我的宗旨立意,就算跟着我说知行合一,又管什么用呢?
看完了原文,再回到罗胖的言论,“为什么知行合一对我们来说特别难?因为我们这代人就是选择太多了,原来选择少的时候,你的那个认知分裂还不大容易看得出来,现在分分钟就面对大量的选择,看起来是好事,但是它在撕裂我们的认知,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道理,那个认知似乎都是对的。但是一旦面临选择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打群架。”
罗胖举了一个现实的例子:“一个人心中怀有诗意和远方,对不对?当然对。一个人勤奋工作, 对不对?当然对。然而这就是两句话,在脑子里,没有什么用,你一直到面对具体的选择,就是星期天,你到底是出去旅游,还是在公司主动加班。这个选择做出来,才证明你的知到底是什么样,平时你自己都不清楚。”这个例子我服,戳中我的泪点。
做到知行合一,难!否则我们老祖宗为什么要把知和行拆开,分别教诲我们呢。我们如果分析一下王阳明所处的社会环境,就会发现,与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大不一样了。在过去“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年代,学做圣贤,道德情操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你看王阳明在论证他的“知行合一”的观点时,所举的例子都是“知美、知恶、知孝、知痛、知寒、知饥”,多么朴素的智慧啊。
王阳明说“只说一个知,已自由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我想是因为他没有生在我们这个时代吧,社会的发展也存在着“熵增”现象,在如今高度发达而精致的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不确定性,多元的价值观齐头并进,而且道德情操已经成为做人的一个底线,它不再是一个追逐的目标。于是我们的趋势认知和自我行为之间,会出现一个奇怪的夹角,这个鸿沟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所以说,无论是王阳明的说法,还是罗胖的说法,结合他们的社会环境来看,都有他们的自洽逻辑。相对来说,罗胖的观点更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我再一次拜倒在罗胖的窄脚裤下。
最后罗胖给出的方法论是“认知升级”,我仿佛又看到了商人的蜜汁微笑,我对此还是有所质疑,因为知和行之间的鸿沟难道通过提升认知就能逾越的吗,认知模式是一方面,认知模式如何转化成行为模式,这里又是一个大坑,如果认知升级不能对“知行”本体造成影响,那还只是简单的知道,就又沦为了“听过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的悲惨结局。
写到这儿,其实我又发现了自己的逻辑的漏洞,但毕竟这一篇文章只是“一点不成熟的小思考”,大可不必纠结。我们每一个人在内心里都是自我矛盾的,我们也都生活在一个矛盾体中,关键要逻辑上自洽很重要,王阳明的理论也是,罗振宇的理论也是。很喜欢社会学家马克思· 韦伯的那句话,“人只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所谓的意义、情怀、理想,准确来说都不是个事。带上自己的脑子,比什么都重要,不要早上振臂高呼“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晚上又信誓旦旦的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洗洗睡了,明天醒来又要开始去寻找自己的脑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