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30分钟读完九页的《<尚书>第三》。
但是我还是觉得挺懵的,也许是因为它的分支和真伪之战弄乱了我的思绪吧。
梳理一下《<尚书>第三》:《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
《尚书》的发展历程:秦始皇焚书,伏生私藏《尚书》,仅存二十九篇。汉文帝时,《尚书》得以流传开来,这就是东汉以来的《今尚书》或《今文尚书》。汉景帝时,从孔子旧居中发掘出一些古文经传, 孔子后人孔安国整理后,便是《古文尚书》。汉哀帝时刘歆欲立《古文尚书》博士,引起今古文之争。后来张霸、王肃伪作《古文尚书》直到清朝才被证伪。
如此梳理下来,更觉得这部书神奇、神秘了,有一探究竟,深入读读的想法!
网友评论